一隻晃蕩到冰川旁的北極熊,發現一棟黑色小木屋,牠把頭探進去窗戶,似乎想看看裡面有什麼食物。很快地,牠一鼓作氣把整個上身伸進小小的窗,肚子稍微卡住了,窗沿掛著兩條胖胖的腿——沒關係,牠再奮力往前一擠,終於闖進小屋了。
哎呀,可惜,裡面沒有吃的。只有牆上掛著幾張動物明信片,最大張的還是牠的同類北極熊。牠抬頭看看明信片後,一溜煙從窗戶跑走了。
這一幕幕畫面都被監測相機拍了下來。光看畫面很療癒,但小木屋的主人,德國科學家貝努瓦・西特勒(Benoît Sittler)事後讀取照片時,真是嚇壞了。
北極熊往內陸求生 撿拾動物屍體
35年來的夏天,貝努瓦都會到格陵蘭東北方的特雷爾島(Traill Island),追蹤北極動物在氣候變遷下的改變。
這項長期而謹慎的研究,證實了人類心中的無奈:海冰一直在消失,北極熊被迫離開冰川,到不歡迎牠的陸地覓食,但這困難多了,因此牠現在總是在挨餓。
根據貝努瓦在1988年到2000年的研究,北極熊在夏季時,會避免進入靠近內陸的峽灣,但2000年至今,北極熊出現在沿海已經成為常態,而且隨著峽灣的冰層破裂,北極熊開始跑到陸地上,甚至往更內陸的地區移動。
「北極熊非常依賴海冰的覆蓋,才能悄悄地接近海豹,這是牠們的主要獵物。」貝努瓦說,過去的冰川到七月底都還有海冰,但現在海冰消失地愈來愈早,迫使北極熊來到「幾乎沒有覓食機會的陸地上」。
北極熊在夏季挨餓,影響了身體狀況,生存能力也直線下降。
貝努瓦說明,這裡的陸地通常只有少數的旅鼠,大型動物有麝牛,但牠們很謹慎,對北極熊來說有些「遙不可及」,頂多只在幾次案例中發現,北極熊以敏銳嗅覺發現遠處的麝牛屍體,但這些屍體早在冬天就存在,因此到了夏天,北極熊只剩下很少的殘骸可以吃了。
「人熊衝突」也變得更嚴重,飢餓的北極熊愈來愈常離開海岸出現在陸地,甚至跑到工作站或野營區,對人類造成生存威脅。
貝努瓦說,有時他們人在野外工作,北極熊會跑到他們的小屋清空食物,而且當北極熊記住這個地方有東西吃時,下次就會再繼續回來覓食。
「現在,我們只能把食物儲存在遠離營地的偏遠地方,這樣才足夠安全,那是一個有懸崖的小山」,貝努瓦透露,現在營地還要裝設電圍欄,避免北極熊靠近。
貝努瓦分析,北冰洋變暖,導致格陵蘭海岸邊緣向南邊流動的海冰急遽流失,「北極熊最佳的棲息地正在減少」,最終只能選擇靠內陸的峽灣,作為不太有利的棲息地,也意味未來挨餓時間會更長了。
旅鼠難存雪下 崩解中的食物鏈
除了大型的北極熊以外,貝努瓦也關照北極食物鏈最底層的「旅鼠」。長尾賊鷗、雪鴞、北極狐、白鼬都捕獵旅鼠作為食物, 在他的長期研究發現,這些「捕食者」的繁殖行為,只有在旅鼠數量較多的年度,才比較順利。
問題是,近20年來旅鼠的數量明顯消退。
過去在高北極地區,一年有長達九個月的積雪,這對旅鼠來說再好不過,貝努瓦說,當天氣進入深冬,戶外溫度剩零下30度時,積雪底下的50釐米處,溫度可以提升到零下五度,旅鼠通常待在這裡避寒。
貝努瓦說,待在雪下還可以保護旅鼠免受北極狐等其他捕食者的傷害,因為如果有厚厚的雪層,北極狐將無法在雪下抓到旅鼠,且這時的雪乾燥而柔軟,旅鼠可以很輕易地在裡面移動。
但因為氣候變遷,積雪的狀況改變了,旅鼠的生存環境更為艱難。
貝努瓦說,冬季氣溫升高,積雪變得濕潤,在重新結冰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層結冰的外殼,導致旅鼠無法挖掘積雪。
此外,積雪的時間也延後。過去九月就會開始積雪,現在可能要遲至十一月。貝努瓦說,旅鼠必須在雪下繁殖,當積雪季節縮短,當然也影響了牠們的數量。
這35年的研究顯示,旅鼠的繁殖爆發期已經無法再達到90年代的高峰。在這種狀況下,也同樣影響了捕食者的族群數量,現在即使是在旺季,雪鴞的繁殖能力已經愈來愈低落。
「北極是氣候變遷的鬧鐘」,貝努瓦說,透過這種方法,才能夠真正評估北極社區的變化,而這些長期觀察,清楚地證實了氣候變遷對動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