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的氣候周報由願景工程三位記者輪值編排,從中也能發現不同人對氣候議題的喜好與觀察。本周頭條,我們就來回顧那場仍在進行中,版面卻大不如前的烏俄戰爭。
自2022年2月24日一早,俄羅斯突襲進攻烏克蘭,兩國自2014年開始的邊境衝突成了總體戰(Total War),烏克蘭的頑強抵抗與西方各國資助,打破多數專家預測,成功阻擋俄羅斯進佔其首都基輔、大城卡爾科夫等地,目前仍在烏東僵持不下。
不論工業或日常用電,歐洲近年極度仰賴俄羅斯天然氣,對冬天需開暖氣的地區而言,這更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沒想到氣候變遷讓去年歐洲遇上世紀大暑,高溫屢破紀錄,隨後的暖冬竟讓歐洲各國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需求,連帶打破了俄總統普丁挾能源要脅歐洲的大計。這又是氣候議題已超越傳統「環保」議題範疇,成為各國角力場上一大籌碼的實例。
回到台灣,據傳本周《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即將通過二、三讀,上期氣候周報,我們也精選了國發會擬定的2030年減碳階段性目標遭學界、環境界同批「保守」的報導。
就在跨年第一周,經濟部突然宣布「耗水費徵收辦法」,嚴格限制抽取地下水。這是繼2021年春夏季,中南部大旱的回應,也是我國政府在碳費、碳稅等排放成本僵持不下之際,對氣候變遷開出的政策第一槍。
至於十二月剛落幕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締約國大會(COP15),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多位專家解析本土現況,研究顯示,我國在陸域,尤其是中高海拔森林的保育成效實可傲視各國;但在海洋資源、外來種防治等面向則有待加強,甚至連建立基礎數據的腳步都十分緩慢。
最後兩則新知,我們以澳洲西部因天災導致商品運費上升;美國圖書館學者發現,氣候條件改變正傷害著百年來累積的館藏,再不改善,人類不只失去未來,連古代人累積的智慧結晶都恐受害。我們希望藉此向各位讀者介紹,氣候災害是如何逐步侵蝕著你我、全民的生活。
歐洲因暖冬減少對俄天然氣依賴 連烏俄戰爭也因氣候變遷掀起變數
【經濟日報】由俄羅斯在去年2月入侵烏克蘭所引爆的危機,已經導致歐洲因能源價格飆漲損失接近1兆美元。各國政府以超過7,000億美元的資金規模協助企業和消費者減緩衝擊,同時忙著降低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尤其是天然氣。
但俄羅斯總統普亭計劃把能源當作武器來脅迫歐洲的做法,至少現在看來是失敗的。溫和的暖冬天候、更廣泛的天然氣供應來源,再加上減少需求的措施發揮效益,歐洲的天然氣存量依然接近滿量,價格也大幅下滑至俄烏戰爭前的水準。
2021年台灣中、南部逢百年大旱 政府開出改革第一槍
【聯合報】經濟部上周突然發布耗水費徵收辦法,宣布今年二月一日起,對枯水期單月用水量超過九千度用水大戶開徵耗水費。預計影響戶數約一千七百戶到兩千兩百戶,以電子業廠商為大宗。
耗水費的具體徵收方法,是非地下水九千度以上部分才徵收,但是如果有使用到地下水,地下水的用水量全數納入徵收,並以三元費率計徵,無優惠費率。水利署表示,考量面對氣候變遷,穩定供水是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課題,而百年大旱更凸顯用水大戶應負起節約用水的社會責任,因此發布耗水費徵收辦法。
(原文:拖6年…大戶將徵耗水費 電子業影響最大)
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5通過 台灣專家怎麼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儘管過去全球規劃兩次十年計畫,對保育全球生物多樣性做出努力,但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現況並不樂觀。有一百萬動、植物物種正遭受滅絕的威脅;野外的物種數量正在減少;自然提供給人類利益的能力(生態系統服務及生態系功能),也從1970年開始持續降低。
台灣因為地形的特性,其實中高海拔環境有先天的條件成為非常好的保護區。迄今為止,中高海拔物種在保育上較未看到立即的危機。反而是低海拔物種,包括平原、濕地、海岸等生態環境,因為與人類的距離更近,面臨極大的開發壓力,又受到外來入侵生物的滋擾,反而成為受到衝擊最嚴重的類群。
至於海域的面積計算方式較為複雜,目前所知的現況是台灣在海域保護區的部分面積仍然不足、以及外來入侵種的控制成效不彰,而且現有的數據無法證明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原文:「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5」專家意見)
運費、保險因天災調漲 澳民生用品成本如何轉嫁消費者
【SBS News】儘管氣候變遷對大多數人而言,是「看不見」的概念,但影響已逐漸反應在澳洲人的生活中。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新鮮農產品在各城市間用卡車運輸,或從進口的港口(主要為雪梨或墨爾本)進行包裝,送往各地,這過程越來越容易因天災受阻。
科廷大學供應鏈物流副教授 Liz Jackson 表示,西澳是澳大利亞各州和領地中最容易因氣候影響而導致供應鏈中斷的地區。Jackson說,由於得將食品送往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運送過程產生的額外費用,不可避免得由消費者承擔」,無論是零售價,或業者為商品投資的保險費,甚至政府稅收,「它們總會以某種形式轉嫁民眾身上」,她說。
(原文:How climate change is affecting what’s on the shelves at your local supermarket)
未來令人擔憂、連過去都將遺失 美圖書館發現氣候變遷影響館藏安危
【紐約時報】2005年卡崔娜颶風席捲路易斯安那州,位於紐澳良市的杜蘭大學共有150本書籍和手稿因水損毀。2018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正向捐贈者洽談一部分收藏品,卻在伍爾西大火(Woolsey Fire)中燒毀。
不只是天災,不斷改變的氣候環境正侵襲著全美圖書館、資料庫的館藏。辛辛那提大學檔案與善本圖書館負責人霍莉.普羅查斯卡(Holly Prochaska)說明,濕度越高,溫度越高,有機材料遭分解的速度就越快,「皮革會受潮腐爛,牛皮紙中的膠原纖維則會收縮。」《氣候風險管理》一篇2018年的研究更從全美1232個圖書檔案庫中發現,九成的館藏至少都受到一種與氣候相關的保存風險。
(原文:Floods, Fires and Humidity: How Climate Change Affects Book Pre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