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危機 減碳起步走
減碳起步走:交通淨零只見電動化拚數量 學者批不及格
  • 標準
  • sdg
  • sdg
  • sdg

減碳起步走:交通淨零只見電動化拚數量 學者批不及格

2023-03-12 記者/許詩愷

前言

面對來自乾旱、高溫、碳關稅的民生與經濟雙重壓力,台灣迅速宣示2050淨零碳排,一年內完成「十二項關鍵戰略」及《氣候法》兩項重要基礎。政府吹響了減碳之路的起跑哨音,下一步該踏向何方?

願景工程專訪多名專家,將細數國發會公布的十二項戰略,盤點2030年減碳目標、金融、交通、建築、公正轉型等面向,解析「減碳起步走」的2023年,我們如何參與及監督。

交通碳排放約占全台14%,僅低於工業,十二項戰略將「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獨立成章,並提出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電動小客車及機車100%市售比兩大目標。不過台大土木系交通工程組教授張學孔分析,「若未提高公共運輸占比,交通淨零有困難」。

同樣的距離,基隆到屏東的公共運輸使用率是18.5%,日本東京到名古屋是72%。」張學孔強調,各國的交通淨零除了電動化,更會拉高公共運輸比,才能減少私人燃油車的既有碳排,但十二項戰略完全沒提及此點。

張學孔說,「運輸結構更新」是減少交通碳排的最重要路徑,國發會卻只談電動車,不談改善用路人行為,僅一頁提及加強公共運輸,「沒有想到這塊規劃,等於不及格」。

十二項戰略為何如此保守?張學孔猜測,先談技術與硬體是非戰之罪,畢竟改變習慣很困難,「大家就是喜歡便宜、方便的東西,把外部成本丟給政府和其他人」,於是擁擠、危險、污染成了台灣的交通現況。人人有自用車很方便,「其實成本是回歸到自己承擔」張學孔說。

張學孔主張,政府應從稅率著手,提高用車成本,給予大眾運輸優惠,最後由市場影響用路人。他舉例,倫敦、新加坡在尖峰時刻向汽車收取「壅擠費」,再將收入改善巴士與地鐵系統,為通勤族、弱勢民眾提供套票,大幅改善路網健康,紐約也正在決議效法。

張學孔也提醒,若國發會、交通部往後著眼結構,必須回頭想想2030年的公車電動化目標,重新研擬。根據國發會資料,全台現有一萬七百輛公車需電動化,張學孔說:「如果要讓更多人搭公車,這數量遠遠不夠。

極地直擊採訪側記:公車等大多數運具是電氣化的,連垃圾車都使用電動能源。記者許詩愷/攝影

在張學孔的願景中,「改變使用者習慣」是首要目標,制度可產生強制力,下一步則要透過新科技帶來好處,創造更多「吸引力」。

「假設我要到交通部開會,打開一個app,就會幫我算出公車、捷運、共享腳踏車等選擇,當我依循路線使用低碳載具時,還會替我累積個人碳匯。」張學孔分析,歐洲國家正大力發展智慧路網,透過交通數據預測道路的擁擠程度,再算出最合適的大眾、共享載具路線,如此一來,不只為運輸減碳,還能一併解決交通風險。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