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危機 減碳起步走
減碳起步走:高熱都市急需降溫 綠建築只是配套之一
  • 標準
  • sdg
  • sdg
  • sdg

減碳起步走:高熱都市急需降溫 綠建築只是配套之一

2023-03-12 記者/許詩愷

前言

面對來自乾旱、高溫、碳關稅的民生與經濟雙重壓力,台灣迅速宣示2050淨零碳排,一年內完成「十二項關鍵戰略」及《氣候法》兩項重要基礎。政府吹響了減碳之路的起跑哨音,下一步該踏向何方?

願景工程專訪多名專家,將細數國發會公布的十二項戰略,盤點2030年減碳目標、金融、交通、建築、公正轉型等面向,解析「減碳起步走」的2023年,我們如何參與及監督。

交通與建築是都市中的最大碳排來源,但十二項戰略中與建築相關的內容散落在「節能」與「淨零綠生活」等六章節中。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教師林子平認為,其戰略層級不夠高,「也未進行整合性思考」,只對單一建物有效,必須同步與都市規劃進行,才能達成全盤減碳。

目前十二項戰略的「建築」路徑,包含推動能效分級制度、推展綠建材與工法,並於2030年達到一年新建350件綠建築。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規劃,公有建築將先行淨零,依序從辦公服務類、公共集會類,逐步拓展到衛福機構、宿舍等。

林子平表示,德國推動綠建築時,也先從公部門出發,創造技術與誘因,才能吸引民間投入,「畢竟民用建築太多,不好做,而且牽涉到成本與價格,勢必引發怨言」。他認為,目前的戰略「可理解,但仍稍嫌保守」

規範可望帶來改變,至於既有房舍呢?林子平認為,「那些未考量到氣候危機的法令也要改」,尤其是《國土計畫法》和《都市計畫法》。林子平說,許多屋頂光電板或綠化走廊的新設計,就卡在「建蔽率及容積率」限制下,無法跟上減碳先進國家的發展速度。

至於技術面,林子平分析,低耗能家電僅能減少用電排碳,蓋房子開發土地、開挖建材等「製程」才是最大的碳排來源,「不能只從設備的觀點去看。」他舉例,目前荷蘭已強制房仲業者登錄建案的碳足跡與能效級距,在此嚴格規定下,能效越好,房價更高,成為綠建築的驅力。

「如果不先替都市退燒,綠建築的成效便有限,一定要做足都市規劃。」林子平表示,建築減碳僅是基礎,還需以自然為本,透過路樹、公園、河流打造綠廊道,同時兼顧「降溫」與「氣候調適」。

林子平認為,不論是都市規劃或建築設計,未來都必須將「調適」納入設計階段中。他說,如果都市不做調適,夏天太熱還是得吹冷氣,淹水又要靠大型機具抽水,「這就是本末倒置」。

不過學界也擔心,民眾的居住成本因此上升。林子平強調,都市規劃得納入公正轉型,如台北市萬華區巷弄交錯,都市熱島效應嚴重,且房價較低;大安區則有公園降溫,更是熱門銷售地段,勢必更容易進行淨零轉型。林子平說,氣候變遷不只擴大各國貧富差距,也牽動居住正義。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