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傘傘發亮 倡議&行動
從回收和消費做起 讓減塑走入生活
  • 標準
  • sdg

從回收和消費做起 讓減塑走入生活

2023-08-31 記者/邱怡瑄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平均生產四億公噸塑膠。「減塑」近年成為各國焦點,共175個國家參與、希望終結全球塑膠汙染的《全球塑膠公約》,在去年展開首輪談判,目標明年底之前制定完成。

不過,「減塑」並非只出現在大國間的角力,對一般民眾來說,從日常回收到消費,就有許多可身體力行的減塑小撇步。

寶特瓶回收三重點:清空瓶內、蓋好瓶蓋、不撕標籤紙

根據環境部統計,台灣去(2022)年的廢塑膠容器回收物約有20萬公噸,其中,寶特瓶原料PET塑膠是該回收類別之冠,共11萬公噸,相當於回收55億支600cc的寶特瓶。

寶特瓶經歷壓扁、清洗、分選、粉碎、造粒等流程,可以變成再生塑膠製品的原料。這段「變身」的過程,除了倚賴清潔隊、回收商和處理廠的分工,能否在一開始獲得好處理的回收物,民眾的回收習慣是關鍵。

台灣廢塑膠容器回收量逐年攀升,民眾快速消費的背後,造成環境破壞,卻也開啟循環再生的可能性。攝影/蔡宗儒

台灣廢塑膠容器再生處理業者、永溢環保科技的業務部副理蕭力捷認為,台灣民眾的回收習慣還不錯,以寶特瓶為例,約九成都是「瓶身淨空」的良好狀態;但仍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的瓶子被塞入檳榔、煙蒂等垃圾,甚至裝過油漆、機油等不易去除的物質。他建議民眾回收前將瓶身沖乾淨,不要把垃圾留在瓶內,避免後續處理耗費更多水資源。

除了淨空瓶身,蕭力捷說回收寶特瓶時,要蓋好瓶蓋,也不用特意撕下寫有商品資訊的標籤。因為,雖然瓶身、瓶蓋和標籤的塑膠材質不同,但回收處理廠可以透過密度差異有效地分離;如果把它們分開處理,可能只會有瓶身進到回收體系,體積較小的瓶蓋和標籤反而容易被民眾被當成垃圾丟掉。

瓶身標籤回收後,通常會集中焚燒、再製成發電用的廢棄物燃料棒。蕭力捷建議,民眾在挑選寶特瓶飲料時,可選購標籤面積較小的商品。「從源頭減量,也是一件好事。」蕭力捷說。

循環再生料發展:廠商先行、民眾認可品牌理念再消費

歐盟近年推減塑,目標在2025年有30%以上的產品包材使用再生塑膠,未達標準就課稅,開始驅動業者使用回收處理後的「再生料」。塑膠再生造粒業者、豐溢綠能材料的營銷經理張福麟表示,台灣有許多替國際品牌代工的工廠,為了因應客戶需求,也開始在製程中使用再生料。

張福麟說,以前廠商使用回收材料,是為了省成本,但近年來對再生料的要求提高,高品質的再生料成本甚至會超過新料。例如,當塑膠造粒的顏色越多,最後混合製成的再生塑膠品顏色就會越深,若廠商下單要求顏色偏淺的塑膠造粒,就得投入更多人力進行「色選」,依照塑膠造粒顏色細緻分類。

張福麟指出,雖然再生料的終端價格高於新料,「但新料價格之所以相對低,是因為少算了環境成本。」正因如此,面對國際環保聲浪及歐洲課稅壓力,仍有越來越多廠商使用再生料。

市面上越來越多標榜使用「回收材料」製成的再製品,循環利用,逐漸成為台灣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攝影/陳靖宜

那民眾接受再生材質嗎?根據張福麟觀察,台灣多數民眾不會特意選購再生塑膠製品;比起考量產品「材質」,台灣的消費者更容易受「品牌價值」影響。他舉例,例如本來就是特定品牌的愛好者、肯定經營理念,在該品牌使用再生料後,消費者就會因為品牌忠誠度而購買。隨著許多廠商開始使用再生料,他預期,消費者使用再生塑膠製品也會更普及。

張福麟也強調,市面上使用再生材製成的產品,都會經過嚴謹的測試跟把關,比照新料的產品標準去檢測,民眾不用擔心再生材的衛生與安全。

還沒完,製造所-傘傘發亮︱線上策展網頁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