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將於本月底召開,各國領導人屆時會齊聚杜拜商討氣候政策,但解決氣候危機不是國家領導人的特權,而是每個人的共同使命。氣候變遷影響層面遍及食衣住行,民眾的每個消費選擇都可以促成改變,不論買衣服、逛展覽,都有更永續的選擇。
政策設計也應該更全面地考量永續議題,建立讓民眾感受到的、兼顧公正轉型的鼓勵機制。歐美行之有年的「碳紅利」機制即是值得參考的案例。
雙手合十,靜心修行不懼雙十一
【RE-THINK】每年11/11,各購物平台都會推出大量促銷活動,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消費。環保NPO近期推出線上倡議活動,邀請民眾在結帳前抄寫佛經、聆聽靜心音樂,以趣味的方式鼓勵理性消費。
主辦單位承諾,若響應人數達標,將舉辦實體淨灘活動,除了從源頭減少消費垃圾,也引領民眾著手處理現有的垃圾。
(原文:緣滅雙十一 物欲斷捨離)
開車的代價=停車費+碳費,台北藝博會擬依交通方式差別收費
【聯合新聞網】近期,國家兩廳院調查發現,「觀眾開車來看演出」是旗下展演活動最大碳排源,反映出擁有大型停車場在減碳時代的負面影響。歐洲許多開始執行碳盤查的表演團體,已把表演場地「是否可用大眾交通工具到達」列為主要考量。
台灣藝文界也在努力,今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首創以碳權支付購買畫作,明年度更預計根據觀眾使用的交通工具,設定不同的門票費用,目的是鼓勵民眾採用環保交通方式,若成真,將是台灣首個將碳費納入門票計價的藝術展會。
「種」出永續未來,時尚業關注農業減碳
【Reuters】聯合國為時尚產業訂出2050年全面脫碳的目標,除了減少浪費、延長產品壽命,企業也越來越關注投資再生農業,從源頭減碳。
譬如一間在土耳其的棉花公司,以小麥和甜菜莖作為棉花田的保護毯,讓土壤變得更健康,四年下來,每公頃土地可吸收18噸的碳,相當於15輛汽車的年排放 。不過,再生農業距離廣泛應用仍有距離,各國訂立更明確規範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公正轉型,品牌大廠有責任利用資金及技術引導,幫助傳統農民順利轉型,打造永續供應鏈。
(原文:FEATURE How ca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ake the fashion industry greener? )
減碳有好康,碳紅利「還利於民」
【低碳生活部落格】今年,台灣的碳金融發展迅速,碳權交易和碳稅政策都有實質進展。未來或許有機會跟上國際趨勢制定「碳紅利」政策,意即將氣候相關的稅收和規費普發人民,或分發給減碳有成的單位及個人。除了鼓勵減碳,也能避免消費者因廠商轉嫁減碳成本而遭剝削。
加拿大和瑞士已有相關做法可參考,也引起許多討論,例如:普發紅利是否有助鼓勵減碳?碳收入的多少比例作為紅利較合理?而台灣碳金融仍屬起步階段,碳價也低於世界平均,通往碳紅利政策的路還很長。
(原文:氣候收入還利於民 國際行之有年的碳紅利普發怎麼做?)
搖身一「便」成熱能,荷蘭開發汙水供熱系統
【The Guardian】荷蘭政府計畫在2050年前使百萬戶住宅告別天然氣。阿姆斯特丹一間企業推出汙水供熱系統:利用熱交換器回收排泄物、汙水中的多餘熱能,再將它引回建築物,成為住宅暖氣來源。這套系統不僅實現廢物利用,也能節省能源,只要投入足夠預算、克服衛生問題,將是極具潛力的永續解方。
(原文:‘A treasure beneath our feet’: How the Dutch went down the toilet looking for h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