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前進COP 前進COP28
【圖解新聞】排碳要付錢,入門「碳權」看這篇
  • 標準
  • sdg
  • sdg

【圖解新聞】排碳要付錢,入門「碳權」看這篇

2023-12-15 文|張家綺、企畫|張家綺、設計|蔡依澐

COP28氣候峰會在12月12日正式閉幕,全球超過200個締約方,包括各級政府代表、企業方或是NGOs等,在為期兩周的議程中熱烈交鋒,目的要凝聚全球氣候共識、承諾付諸行動,為我們共同的地球發聲。COP28公布了自《巴黎協定》以來第一份全球盤點報告(GLOBAL STOCKTAKE),檢核各國氣候行動的成績單,不出所料,離限溫1.5°C的目標相當遙遠。全球再不積極減碳,本世紀末溫度就會飆升2.5°C,將面臨更嚴峻的氣候危機。

峰會雖落幕,但永續的腳步可不能停下,因此,國際除了加速乾淨能源的發展外,更將希望放在「碳權」的管制上,各國如何「去碳」、建立有效的「碳定價」機制,成了COP28落幕後持續討論的焦點

台灣當然不能缺席永續轉型的行列,但那麼多「碳」相關專有名詞的圍攻下,我國的碳管理制度又是怎麼運作呢?圖解新聞帶你認識碳權。

碳權懶人包-2(1200*800)

碳權(Carbon Credit)是碳排放的權利,國際將其作為計算排碳量的單位,通常1公噸的碳排為一單位。《巴黎協定》後,全球約定控制環境升溫在攝氏1.5度內,減少碳排放、加強管制碳權是必須採取的行動之一。

碳權懶人包-3(1200*800)

為了更有效減碳,各國開始建立排碳管理機制,之中為「排碳」定價,即碳定價—替碳權定碳價,是國際間最常見的方法,約束排碳者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排的碳越多,就必須付出越多錢,落實「排碳者付費」。

碳權懶人包-4(1200*800)

對碳收費的形式有相當多,徵收「碳稅」就是碳定價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如加拿大、新加坡、瑞士等,依照各企業主所排碳量的多寡徵收不同比例的費用。

此外,最近討論得火熱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也是一種對碳收費的管制方法,歐盟2026年起將針對碳密集商品(如:螺絲、墊片等)進行控管,業者須主動申報碳資訊、出示已支付碳價的相關證明,否則歐盟就會另徵收碳關稅。台灣是高度仰賴出口的經濟體,CBAM上路影響甚大。

碳權懶人包-5(1200*800)

台灣對碳收費的形式是—徵收碳費。與碳稅不同,碳費採專款專用,《氣候變遷因應法》已明定碳費收入僅能用於氣候相關的特定用途,而徵收碳費依照排碳量的多寡有相對應的費率,預計明年(2024)初將公布收費費率。

我國未來上路的碳費將對準國際碳定價標準,成為我國官方認定支付碳價費用的相關證明(如:CBAM),讓我國業者不必擔心出口商品被卡關。

碳權懶人包-6(1200*800)

為了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全球已開始積極管理二氧化碳的排碳量,各國依照碳排總量管制、徵收碳稅/費等制度控管,有人排的碳多、自然也就有人排的碳少,使得碳權出現供需。因此,已被定價的碳權,自然成商品,即可進行碳交易,已取得排碳的權利。

主要國際碳交易市場有兩種模式,分別為「強制性市場」及「自願性市場」。

強制性市場

又稱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s)市場,以政府統一分配核發企業排放額度。當企業實際排碳量低於分配額度時,多的碳權可移至交易市場,賣給需要的超額排放者。鄰近的韓國、日本部分地區皆採此模式。

自願性市場

又稱碳信用抵換(Carbon Offset)機制市場,由未受碳權管制對象提出「自願減量」的減碳專案,經國內外專業機構驗證後,取得對應減量額度/碳權(Carbon Credit)。後續進入碳市場進行交易,賣給有抵換需求的企業。此為台灣未來試行的碳交易模式。

目前台灣會以碳費(自主減量)+碳交易(自願減量抵換機制)作為試行模式,可惜的是相關子法和配套措施主管機關仍在研議中。但可見未來的「碳」是不可不面對的重要課題,企業主更要擺脫過去成見,積極制定減碳策略,讓「碳」成為企業內的資產;而非包袱。

COP28氣候峰會完整內容全收錄於【前進COP28|淨零行動 ∙ 全球與共】報導專區

COP28文末banner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