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ESG已成大企業顯學,中小企業仍徘徊門外。願景工程基金會與經濟日報合作每周日推出「中小企業ESG:永續轉型最大拼圖」專欄,聚焦中小企業的需求與觀點;在台灣企業永續轉型中,補上最大的那片拼圖。
孩子對在化石燃料產業工作的父親說:「我希望你改變做生意的方式,否則,我不想有這樣的爸爸。」這段對話,是保羅.波曼從身邊人聽來的真實故事。孩子因為氣候危機質疑父親的工作,「這令人痛苦,但也比任何事情都有影響力。」波曼說。
波曼指出,千禧世代和Z世代對企業的永續行動抱有期待,也希望參與其中;如果企業作為不永續,會傾向離職。「我們正迎來『自覺離職(conscious quitting)』的時代。」波曼說。
「自覺離職」一詞出自波曼和團隊去年發表的「2023正效益員工意向」報告,調查對象為18歲以上、來自美國和英國的4,000名私人企業員工。
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人希望公司就重大環境與社會問題展開行動。有受訪者表示,即使大環境經濟狀況不佳,如果公司價值觀和自己不符,會考慮辭職;35%的問卷填答者表示,他們已經這麼做了;而對於千禧世代和Z世代,這一比率上升至48%。
果斷求去固然瀟灑,但如果員工想留在公司推動轉型,波曼建議先評估公司的「永續程度」,再擬定溝通方式。
波曼把企業永續程度從低到高,分為四類:覺得轉型弊大於利的「滯後懷疑型」、僅為因應法規的「建立基礎型」、採取具體行動但不願走在太前面的「正在加速型」,及積極實踐的「領先型」。「根據公司的狀態,調整你的策略。」波曼說。
例如:對「滯後懷疑型」企業的員工來說,員工可先搜集資料,協助高階主管了解消費者、投資者和國際監管機構對永續議題的關注和要求都在上升,以及對公司績效的影響。
「如果公司不相信永續,通常表明『這可以降低成本』是最有效的溝通方法。」波曼說。不談氣候危機,改從綠能愈來愈便宜、減少耗材省成本等角度切入,也能推動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