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缺工時代,企業想留住人才,落實ESG,做一間「好公司」是關鍵。ESG由E(環境保護)、S(社會責任)、G(公司治理)組成,其中S強調公司應保障人權與職場多樣性,讓員工能夠盡情發揮長才。
得人資源整合公司策略長李秀雲說,許多中小企業雖立足在地,在人才市場上卻處在國際競爭當中,他們很有警覺心:「如果我不做(職場友善措施),人才會什麼要留在我這裡?」
S面向廣泛,本次「願景工程」從性別議題切入,精選相關文章,陪伴企業建立友善包容、人才永續的ESG職場。
#Me Too之後,是時候全面體檢職場性騷擾防治機制
2023年,「#Me Too」運動在台灣掀起巨浪,許多人站出來訴說受害經歷,立法、行政部門也警醒啟動修法。7月底三讀通過的新版「性平三法」,馬上要在2024年3月8日「婦女節」當天上路,其中,「性別工作平等法」課予雇主更嚴謹的性騷擾事件調查責任,以及權勢性騷擾相關罰則,主管機關也承諾編列預算,提供法律諮詢支持受害者勇於申訴。若雇主沒有事前預防、事後補救,不僅要負起賠償受害者的連帶責任,也可能被主管機關開罰、公告公司名稱。
修法立意良善,然而,雇主準備好、有能力妥善處理性騷擾申訴了嗎?
「學校有性平會的編制,由專人處理校園性騷擾,中小企業不可能有這種編制。」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彭渰雯指出雇主的焦慮,「什麼是性騷擾調查、要去哪裡找調查委員,雇主根本就沒有概念。」
「我們也期待雇主能夠協助被害人,」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說,「但是我們知道,不是每個雇主都有所謂的『員工協助方案』。」她認為主管機關課予雇主責任的同時,應提供相對應的學習資源,更務實地支持雇主建置性騷擾防治措施,「否則雇主也會很辛苦。」
〈#Me Too之後,再見職場性騷擾〉專題解釋職場性騷擾新制、破除性騷擾防治迷思,並為企業整理實用的防治措施與性騷擾調查步驟。#Me Too之後,仗勢騷擾員工,不再只有輿論制裁,組織絕不能夠心存僥倖。
看文章👇
工作、育兒不用二選一,好措施讓員工安「生」樂業
「現在的四十歲女性,很可能是會為家庭中斷職涯的最後一代。」如果企業無法讓女性在職場和家庭取得平衡,「未來女性的選擇就是不生孩子。」長年輔導職場中斷女性再就業的得人資源整合創辦人蔡淯鈴說。
為了向企業證明友善育兒措施對人才永續的重要性,得人和台大社工系名譽教授王麗容在2023年合作執行「職場友善育兒研究」。
研究發現,未生育的受訪者中,女性的員工幸福感和組織承諾感皆比男性高;然而,若家中有六歲以下孩子,女性這兩項指標分別落後男性七、十個百分點,讓女性對職場生活變得不開心的主因,顯然是不平等的照顧壓力。
研究還有項重要發現,企業友善育兒措施和員工幸福感、組織承諾感有正向相關性。王麗容提醒企業:「友善育兒措施可以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工具。」好政策會讓員工更有組織承諾感、更願意為公司付出。
看文章👇
同志友善職場「理念豐滿」,具體作為再加油
要落實性別友善職場,同志族群的工作權益不能缺席。台灣在2019年立法通過同性婚姻,家庭內的平權邁出重要一步後,走出家庭,職場環境的「同志友善程度」跟上了嗎?
為了打造同志友善職場,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以下簡稱「熱線」)和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去(2023)年第三次發表「台灣同志職場處境調查」。僅有14.9%填答者任職的單位,有將同志或性別友善內容寫入公司政策,更有50.8%填答者的職場沒有任何「性別友善措施」。
熱線和大平台還首度推出「2023台灣同志職場友善指標」,邀請企業報名參與指標調查,「就像參加一場完整的同志職場友善健檢。」熱線秘書長杜思誠說。根據評比結果,共有47家企業被認可為同志友善職場,不過參加評比的企業中,外企佔了六成;參與的本土企業中,不見指標性大企業身影,主辦方特別點名台積電,「歡迎下次來參加。」
從這次調查結果來看,企業普遍存在「理念」和「實踐」的落差,例如98.39%企業填答時表示「支持LGBTIQ+理念」,但只有69.35%有在公司政策明文寫入LGBTIQ+友善資訊,「中間有將近30%的差距。」熱線行銷企劃主任阮美嬴說。
主辦單位邀請企業在評比發表會上分享實際案例,香港商動視暴雪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的以線上遊戲的「解任務、領獎勵」策略,鼓勵員工在工作軟體上設定自己希望在職場被稱呼的人稱代名詞;Uber台灣則在參與評比之後,開啟性別友善廁所的內部宣導。
儘管調查結果顯示出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從中看見企業實踐的可能。杜思誠說:「希望透過這項指標,讓更多公司企業一起在同志友善的路上前進。」
看文章👇
不是只有E!ESG並重,企業才能成功轉骨
近年來,將ESG導入營運的企業不在少數,尤其隨著「淨零減碳」的國際要求日益明確嚴謹,E(環境保護)似乎成為ESG中最受重視的項目。然而,一間減碳表現優異、但產品有害健康的企業,符合 ESG 精神嗎?
如果ESG評比制度只重視「E」,或是將ESG視作潛在的成本及風險,都不利於企業真正落實轉型,這卻也是許多現行ESG指標的盲點。
事實上,若要真正實踐 ESG 的精神,必須要設計一套全新的評比制度。企業是否造成市場壟斷、是否產生外部環境成本、是否顧及勞工權益都需考量。在此評比制度之下,一間企業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任何一項上評比不佳,即無法取得整體高分。
例如,一間企業若是生產有害健康的食品,即便其在公司治理和環境維護上表現良好,也將無法在 ESG 評比上取得高分。若是一間企業造成市場失靈,同樣不能取得高分。
「不計代價創造最高股東價值」的思維已經綁架企業領導人許久,如今是改變的時候了。ESG 觀念的崛起使得企業正視成為企業公民的重要性。要成為名符其實的 ESG 佼佼者,企業需要給付員工更高的薪資、生產不令消費者成癮的產品、增加環境保護預算等等。
實踐 ESG 並不容易,但若是把握機會轉型,企業最想追求的「永續經營」,或許就只在這一念之間。
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