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元福鶯歌廠的門口,十多個貨櫃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立近半世紀的金元福,其產品逾九成外銷,每個月出口約800個貨櫃,是亞洲最大塑膠食品容器製造商。金元福從2018年投入ESG、2021年加入RE100倡議,至今逐漸翻轉了「塑膠業不環保」的印象。
減塑或禁塑聲音不絕於耳,塑膠產業一直處在風口浪尖,但外界罵得很兇,還是用得很多。金元福包裝企業總經理郭哲宏說:「這一路走來,我們持續摸索、學習,想辦法找出核心問題,再思考如何引導產業走出新路。」
郭哲宏表示,金元福的永續征程始於新一代接班人的意志力,曾先後向多家企業取經,在接觸B型企業過程中,才發現「永續,不是自己選題目做開心就好,其實有一套嚴謹的criteria(規範標準),從此只有不斷奮力前進」。
擴大塑膠循環利用比例
從2015到2016年,半年間歷經父喪、弟逝的陳郁卉臨危受命,成為金元福的掌門人。擔任執行長的她思索著:如何做好承接家業的角色,同時為自己找到接班的意義。而在一次赴美拜訪客戶的行程,在她的心中埋下了「共好」的種子。
陳郁卉看到,印度裔的美國客戶每年將公司獲利的四分之一捐做社會公益,包括長期捐助一所海地學校蓋校舍,幫助學生穩定就學。這樣的理念和精神,帶給她莫大的啟發,也驅使她開始帶員工淨灘、進校園辦環保講座等行動。
「不過,影響我們最大的是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塑膠包裝材料流向圖。」郭哲宏說。
根據該基金會於2016年發表的數據,全球每年生產大量的塑膠包裝材料,當中32%流到環境中、40%掩埋、14%焚燒,真正回收率僅14%,其中又有4%在處理過程中變成廢棄物、8%被降級回收,最後剩2%進入閉鎖式循環重新利用。
郭哲宏舉例,寶特瓶是很好的材料,但回收後可能被做成其他較低階的物品,該物品可能又和其他產品混合,導致無法再回收利用,就變成了垃圾。因此,面對塑膠包裝本業,「我們想做的就是擴大那個閉鎖式循環重新利用的2%」。
在海內外代工生產塑膠盒多年後,金元福勇於挑戰市場的舊觀念,以百分百回收的PET(聚酯)材料做成塑膠食品容器新品牌「aGain」,推廣從搖籃到搖籃的再生循環,由生產端主動從源頭減少塑膠垃圾,實踐循環經濟的3R(Reduce、Reuse、Recycle)原則。
不管建構「aGain」品牌專案,或提高產品的回收原料含量,金元福都是以循環重新利用為核心理念,並從建立品牌形象轉化為實質內部改善來推動永續發展。
由外在到內部持續改善
郭哲宏提到,2018到2019年是塑膠包裝產業的重要分水嶺,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國際品牌大廠紛紛宣告要採用百分百回收料的寶特瓶,帶動供應鏈生態的改變。
以前回收的塑膠原料單價很低,但大廠登高一呼後,全球原本有限的循環材料產能一下子就沒了。當時,金元福也剛好準備要擴大塑膠循環利用,忽然發現買不到料且價格變得很高。
不只外患,還有內憂。郭哲宏說,大部分工廠師傅習慣用新的原料,剛開始要添加回收的原料,不免引發一些反彈,「他們會覺得這是在偷工減料」,因為即使回收的原料已經抽成很乾淨的粒子,本身還是有很多雜質,需要頻繁地換網過濾,處理過程比較多工麻煩。
這時候,「S」(社會面)的溝通很重要,因此,金元福成立了由執行長帶領、不同部門夥伴自主加入的「蒲公英小組」,在各廠區舉辦ESG議題講座,屏除員工的各種疑慮,增加他們對永續ESG發展的認同感。
在全球永續浪潮下順水推舟,金元福於2019年正式開啟永續發展元年,先後在宜蘭縣冬山廠、新北市鶯歌廠設置太陽能板,並於2020年訂定以循環經濟為未來發展的政策目標,首次發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接著2021年率先完成產品碳盤查,以及加入RE100倡議。
準備好了就不怕沒機會
郭哲宏指出,公司透過碳盤查了解到用電是最大的碳排放來源,約占九成,因而以節能減碳為主攻。今年四月開始導入綠電,11月完成轉供,即可達到RE25,然後逐漸達到RE100目標。「雖然綠電比較貴,但老闆說要玩就玩真的,而且愈晚做愈痛!」
郭哲宏強調,公司內部碳定價為每公噸50美金,觀念轉變和技術提升同樣重要。台灣大部分企業購買設備的邏輯都是希望「俗又大碗」,但在考慮到碳成本後,可能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包括回收年限、節電效率及回收原料使用比率等都是影響因素。
金元福生產塑膠食品包裝產品,主要分為四大面向:(1)農產品的包裝,例如草莓、番茄等;(2)食品加工廠,像是切好的水果或肉品等;(3)超級市場,其本身有自己的後台,自己做完包裝後直接上架;(4)餐廳,作為內用及外帶包裝。
郭哲宏說,公司產品高達75%是PET,幾十年來,PET產品使用回收原料占比也從3~4%提升到20%。如果客戶需要百分百回收原料做成的產品,在技術上也已經做得到了。
塑膠的原罪是來自於石化原料,但金元福正在做的就是讓它成為再循環的一部分,塑膠可以不是一次性使用,只要回收做得好,就可以持續重生,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