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很多島國擔心自己可能會在不斷上升的海水中消失,經過多年遊說,聯合國大會去年要求國際法院就「各國在氣候變遷方面的義務」發表意見。本週一開始,位於荷蘭海牙的法院將在兩週內聽取近百個國家和十多個政府間組織的意見,可能有助於脆弱國家應對氣候變遷衝擊。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的交接團隊正在制定新能源計畫,預計將取消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暫停液化天然氣出口的規定,並快速批准待審核的許可證,以及增加美國沿海和聯邦土地上的石油鑽探。另外,在美國實驗室製造的一種新型黃色粉末,可能是透過吸收空氣中的碳來應對氣候危機的新方法。
全球塑膠公約訴求管理「搖籃到墳墓」的全生命周期塑膠,儘管外界寄予厚望,但為期七日的會議,最終仍未達成共識。台灣預計在四年內發射亞洲首顆即時監測溫室氣體的衛星,並利用衛星遙測技術精確追蹤排放熱點,提供科學證據為基礎的污染監測數據。
國際法院召開首次氣候聽證會
【Euronews】聯合國最高司法機關「國際法院」將就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遷的法律要求舉行聽證會。本週一開始,位於荷蘭海牙的法院將在兩週內聽取99個國家和十多個政府間組織的意見。這將是該機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案件,可能有助於脆弱國家應對全球暖化的破壞性影響。
來自世界各地的15名法官將設法回答兩個問題:首先是根據國際法,各國有義務採取哪些措施來保護氣候和環境免受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影響?如果政府的作為或不作為嚴重損害了氣候和環境,其法律後果是什麼?第二個問題則特別提到可能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的「小島發展中國家」以及「受氣候變遷不利影響的當代和後代子孫」。
法院的任何決定都是不具約束力的建議,無法直接迫使富裕國家採取行動幫助陷入困境的國家。不過,它將不僅僅是一個強大的象徵,而可以作為其他法律行動(包括國內訴訟在內)的基礎。
(原文:UN to open landmark climate change court case in The Hague)
美國川普上任,可能重新擁抱化石燃料
【路透社】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的交接團隊正在制定新能源計畫,預計在他明年一月上任幾天後開始推動。川普將取消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暫停液化天然氣出口的規定,並快速批准待審核的許可證,以及增加美國沿海和聯邦土地上的石油鑽探。
消息人士指出,共和黨的川普還打算廢除民主黨執政時期所訂定的重要氣候法規,例如電動車稅收抵免,以及旨在逐步淘汰煤炭和天然氣的新清潔能源電廠標準。
川普將呼籲國會提撥新資金,以補充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該儲備是美國緊急原油供應機制,在拜登任內因為應對俄烏戰爭、疫情期間通膨,幾乎耗盡儲備石油。未來川普持續補充儲備,將提振短期石油需求及鼓勵美國生產。
(原文:Exclusive: Trump prepares wide-ranging energy plan to boost gas exports, oil drilling, sources say)
新型黃色粉末,有機會成為碳捕捉尖兵
【衛報】在實驗室製造的一種無害的黃色粉末,可能是透過吸收空氣中的碳來應對氣候危機的新方法。根據早期測試,僅半磅的這種物質就可以去除與一棵樹吸附量一樣多的二氧化碳。一旦碳被粉末吸收,可以被釋放到安全儲存中或用於工業製程,例如製作碳酸飲料。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化學家奧馬爾・亞基(Omar Yaghi)表示,「這確實解決了一個主要的技術問題,並提供了擴大規模和開始使用的機會」。它不是第一種吸收碳的材料,但「就材料的耐用性而言,相對於其他化合物是一個巨大的躍進」。
這種粉末是屬於「共價有機框架材料」(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具有強大的化學鍵,可以將空氣中的氣體吸出。該材料既耐用又多孔,可以使用數百次,因而優於其他用於碳捕捉的材料。亞基等人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上個月的《自然》科學期刊。
(原文:New powder that captures carbon could be ‘quantum leap’ for industry)
全球塑膠公約歧見多,最終未達成共識
【經濟日報】全球塑膠公約訴求管理「搖籃到墳墓」的全生命周期塑膠,儘管外界寄予厚望,但為期七日的會議,最終仍未達成共識;在第五輪談判(INC-5)最後一天,主席瓦迪維索宣布無法如期定案,「我們在釜山取得重大進展,但工作尚未完成,必須懷著務實態度繼續前進。」
爭議最大的條文為第3條「塑膠產品與化學品」、第6條「生產」及第11條「資金機制」經過兩天私下磋商後,其條文約束力被認為比前一版還低,代表「文字未定」的括號更大量出現。而第6條中「該條款不存在」及「塑膠減產」的兩備選條文仍存在,唯「塑膠減產」文字較前一版加入許多括號,顯示磋商期間各方對此嚴重分歧。
台灣四年內發射首顆溫室氣體監測衛星
【環境資訊中心】環境部、國家太空中心(TASA)及中央大學聯手合作,預計在四年內發射亞洲首顆即時監測溫室氣體的衛星,這顆衛星將即時監測台灣及周邊地區的空氣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並利用衛星遙測技術精確追蹤排放熱點,提供科學證據為基礎的污染監測數據。
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特聘教授林唐煌表示,目前國際上使用的溫室氣體監測衛星,在時間和空間解析度上多有不足,尤其在辨別境外污染傳輸與本土排放源方面更是挑戰。
林唐煌指出,台灣需要發展自主的環境監測衛星,也具備相關技術能力。國家太空中心提供工程技術支持,中央大學負責遙測數據的分析與應用,環境部則整合資源,鎖定溫室氣體熱區進行減碳管控。未來這項技術不僅能為台灣內部減碳提供依據,也能成為東南亞地區碳排放管理的技術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