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陸冷氣團南下,全台「冷」得很有感,但暖化危害仍在全球持續發酵。數千年來,北極苔原的凍土封存大量二氧化碳,但科學家發現,隨著近年暖化和野火使凍土融化,北極苔原從可以固碳的「碳匯」,逐漸成為巨大碳排源。另一項科學研究也指出,七年前的一波海洋熱浪造成阿拉斯加的海鳥大量死亡,該物種數量至今未回升,可能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野生動物死亡事件。
應對氣候變遷需要綠領人才投入,台大風險中心上周發布報告指出,民眾看好綠領工作前景,但職訓需求也高,學者呼籲政府設立公正轉型基金因應。而COP29日前通過《巴黎協定》第六條,國家或企業都可參與由聯合國監管的碳交易市場,有學者看好台灣仿效新加坡與國際認證機構合作、制定自願減量專案辦法;但也有學者指出台灣碳權定性還不清楚,建議企業先投入實質減碳。
野火頻傳 北極苔原碳排超過碳匯
【The New York Times】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在「2024北極報告」(Arctic Report Card)中指出,北極今年地表均溫是1900年以來第二高。加拿大境內部分北極地區的降雪時長,更創下有史以來的最短紀錄。
過去北極凍土被視為重要的自然碳匯來源,如今也因氣候變遷出現變化。該份報告指出,在2001年至2020年,大量野火和永凍土融化導致北極苔原釋放大量二氧化碳,且碳排量比其從大氣中去除的碳還要多,這可能是該地區數千年來首度碳排超越碳匯量。
(原文:Arctic Tundra Has Long Helped Cool Earth. Now, It’s Fueling Warming.)
七年追蹤研究 科學家:海洋熱浪造成數百萬隻海鳥死亡
【The Washington Post】上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一篇研究,指出2014年至2016年期間,阿拉斯加一半以上、約400萬隻崖海鴉(Common Murre)因為海洋熱浪而死亡,且至今沒有恢復跡象。這表明全球暖化帶來的海洋溫度升高,很可能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轉變。
阿拉斯加海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科學家Heather Renner表示,這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野生動物死亡事件。崖海鴉之所以大量死亡,是因當時熱浪使北太平洋的溫度比過往高出攝氏2.5至3度,導致魚蝦數量和種類出現變化。例如:阿拉斯加灣的太平洋鱈魚數量銳減八成,北太平洋的座頭鯨數量下降兩成;崖海鴉也失去大量的食物來源,如毛魚、沙矛、鯡魚和磷蝦等小魚群。
(原文:Scientists just confirmed the largest bird-killing event in modern history)
TikTok短影音讓人上癮 也造成大量碳排
【The Guardian】碳排計算諮詢公司Greenly上周發布對社群平台的碳足跡研究,發現TikTok去(2023)年在美國、英國和法國的排放量約為76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高於同地區使用X(原推特)和Snapchat等社群平台的排放量。高碳排原因在於TikTok短影音的獨特上癮性:Instagram用戶平均每天用30.6分鐘滑IG,TikTok使用者平均花費45.5分鐘使用該平台。
根據Greenly分析,TikTok用戶每分鐘產生的碳排僅次於YouTube,但由於TikTok平臺內容量大,且用戶平均使用時間更長,TikTok的年總碳足跡最高。鑑於美國、英國和法國佔TikTok全球使用者群不到15%,若估算全球總碳排,TikTok的總體碳足跡可能會達到5,000萬噸。這尚不包括TikTok辦公空間和員工通勤相關碳排,總碳足跡可能被低估。
(原文:TikTok’s annual carbon footprint is likely bigger than Greece’s, study finds)
綠領職缺資訊不足 專家籲淨零轉型接軌尊嚴勞動
【聯合新聞網】台大風險中心12日公布「2024台灣公正轉型調查」,43%受訪者認為,綠領工作薪資較佳,但高達85.1%認為若因轉型導致失業,政府應全額補助職訓。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說,目前綠色職缺資訊不足,政府應積極接軌各國落實公正轉型的機制,推動三方社會對話的法制化。
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指出,這次調查顯示,學歷較高的青年躋身綠領人才的機會相對高,但中高齡、基層和邊際勞工就較難接受到綠色職缺的培訓,很可能在轉型中被漏接。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則建議政府呼應COP29成立氣候社會基金,補助企業開發減碳技術、協助中小企業減碳與創新、增加綠色轉型中的勞工工作機會與職訓補助,並補貼中低收入戶者的電價、交通費與生活費用。
COP29追蹤報導:COP29通過《巴黎協定》第六條,台灣下一步是?
【經濟日報】COP29通過《巴黎協定》第六條的施行規則,國家或企業都可參與由聯合國監管的碳交易市場,宣告「碳權2.0」時代來臨。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表示,台灣雖非聯合國成員,仍可仿效建立全球減碳合作機制,比如借鏡新加坡的做法,與國際認證機構(如Verra、Gold Standard)合作,制定台灣境外自願減量專案的指引和管理辦法,鼓勵企業到世界各地減碳、累積碳權,將減碳力轉換為競爭力,同時有助達成國家減排目標。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指出,新加坡將碳權視為金融工具,但目前台灣對碳權的定性還不清楚,法規也尚未完備。企業應先以自己的屬性和需求出發,例如高碳排企業、供應鏈的中小企業、不同產業別等,最好優先投入實質減碳,再審慎規劃如何參與碳權操作。
(原文:借鏡星國 減碳力變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