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已展開新頁,「永續」成為關鍵字。在全球暖化、原物料上漲、人才招募困難、科技日新月異、美國關稅核彈等各方挑戰下,永續可望成為企業翻轉的新契機。台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60萬家,佔全體企業98%以上,更是永續轉型不可缺少的一塊拼圖。
願景工程基金會長期關注永續發展,去(2024)年開始聚焦企業永續,並與經濟日報合作推出「中小企業ESG:永續轉型最大拼圖」系列報導,今年4月16日更為中小企業量身推出第一堂「永續素養課」,吸引近30位不同產業人士參與,藉由案例分享、討論互動等方式,無痛將永續概念內化為素養。
願景工程基金會執行長袁慧芬舉例,成立40年的連鎖加盟店太祖魷魚羹在全球暖化、魷魚產量銳減後,不得不暫停供應招牌的魷魚系列產品,這說明了氣候風險的無所不在,即使是小吃業者一樣會受到氣候變遷影響。
不過,風險和機會是相對的,在社會大眾更重視永續議題的同時,也產生很多新的機會。袁慧芬表示,根據資誠2024年《消費者之聲調查》,高達八成的消費者願意為永續商品支付更高價格,這也代表中小企業有可能因為更永續的產品及服務而獲得競爭力,「我們精心規劃永續素養課,就是為了幫助中小企業賦能,加速邁向永續發展。」
面對不永續,不轉型就完蛋
永續素養課的起手式,特別邀請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副總經理侯家楷分享十多年來陪伴眾多企業的經驗,剖析最新風險與發展趨勢。
侯家楷指出,永續很「夯」,就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一點都「不」永續,全球平均升溫已超過1.5℃,台灣更面臨少子化、超高齡化、貧富差距、社會對立、心理健康惡化等多項社會風險,因此「危機感要重一點」。
侯家楷強調,在商業永續經營與世界永續發展的拔河過程中,「在商也要言環境與社會」,而隨著企業ESG由靜態轉向動態發展,情境分析是最大關鍵。他向在場學員拋出一個情境問題:「2070年,台灣將少近千萬人口,可能帶來哪些市場衝擊及商業訊號?」眾多風險來得又急又快,積極部署回應才是王道。
永續素養課的重頭戲,則是由康林生活共同創辦人林紹偉、康涵慈帶領學員,透過人物誌、設計思考及企業永續行動盤點表等工具加強賦能,同時將永續從專案計畫提升為內在素養。
永續非口號,要內化為素養
「很多人都在談永續,但永續如何連結素養,讓我想來一探究竟。」德揚科技經營企劃室特別助理黃文政說。
企業永續與創新講師林紹偉指出,這次與願景工程合作規劃的永續素養課,不僅介紹設計思考的雙鑽石模型,同時透過設計思考的反向運用,進行各種案例的討論、分析,幫助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永續素養。
「為什麼IKEA堅持將商品平整包裝?」「在藏壽司用餐時,為什麼要將盤子滑進軌道?」「某咖啡廳老闆決定調整菜單,購買一杯『拿鐵』原價100元,但如果改為『請給我一杯拿鐵』,就降價為80元,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些有趣的生活案例,在工作坊中引發各組熱烈討論及互動。
這次報名參加永續素養課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包括餐飲、農業、化工、資訊、汽車、營建、教育、廣告行銷、地方創生等不同領域,其中也不乏資深的永續工作者,在經歷四小時的洗禮之後,有人拾回當年投入永續的初衷,有人找到擴大永續影響力的方法。
臺灣創意經濟產業發展協進會理事長陳仁德分享,「今天聽到很多國內外成功的永續案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支人人都適用的觸摸式手錶,既可報時,又不會讓視力受損者引起旁人注意,凸顯永續素養其實就是一種態度。」
富士略資深顧問吳鳳煬則在上完課後,重新找回了初心。她分享自身投入永續長達10年,當初是希望能為孩子們盡一份心力,留下一寸能生存的空間,但面對國際法規、政府政策、全球供應鏈生存戰等種種挑戰,常常讓人忙得分身乏術,「這門課提醒我,只要初衷不變,就不會感到孤單」。
企業永續行動盤點更是這門課的最大彩蛋,在課堂中列出「還未實現且可以做」的ESG項目,並帶回公司展開下一步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