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教育 偏鄉教育 翻轉閱讀弱勢
親子共讀 家長也要學幼教素養
  • 標準
  • sdg

親子共讀 家長也要學幼教素養

2021-12-13 聯合報/記者趙宥寧/專題報導
王馨敏:親子共讀愈頻繁,大腦語意區愈活化

提供弱勢孩子資源,也要輔導家長如何使用資源。儘管不少民間單位發起募資送偏鄉或親子共讀行動,試圖挹注弱勢家庭資源,卻因未同時讓家長也有能力運用所獲得的資源,以致翻轉閱讀世襲的成效打折扣。專家建議,政府應建立跨域合作機制,比如由教育與衛政單位合作,媒合書本需求之外,也要教導家長幼教素養。

已故的台灣閱讀研究推手柯華葳曾說:「家庭是兒童第一和最重要的閱讀老師」。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王馨敏從大腦研究角度也發現,孩子在兩個月大時,大腦的活化區與神經通路與成人已一樣,能處理聽覺語言;三至五歲親子共讀愈頻繁,大腦語意區就愈活化;四歲後共讀品質愈好,有助於活化孩子大腦處理語言、社會情緒、語意整合和記憶的執行功能。

不過,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足夠資源能陪伴孩子閱讀。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是「台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計畫主持人,她觀察近萬名孩子從零歲開始的閱讀發展,發現不同社經地位的家庭共讀與閱讀資源,也隨年齡增長有顯著差距。

張鑑如說,政府、民間多年來積極推動親子共讀,包含在圖書館成立幼兒閱讀專區,鼓勵家長從孩子零歲就開始培養閱讀習慣;另也從醫療體系以共讀作為醫囑,童書為處方,並在診間試辦,卻面臨醫師對幼兒文學、親職教育理解有限。

張鑑如認為,政府應建立跨域合作機制,比如由教育與衛政合作,媒合童書需求之餘,當醫師或民團把書交到家長手中時,也要教導家長陪伴孩子適齡閱讀。張鑑如也引述國外案例,比方讓家長接受教練式的個別輔導,或開發簡訊或App,跟家長保持互動,並指導親子共讀。

長期服務弱勢學童的世界和平會公益發展部管理人鄧湘樺也說,家境辛苦或偏鄉家長多將時間用於工作,缺乏伴讀技巧,他們會辦理家長知能課程,將共讀範圍擴大,好比書可換成一部影片,或改到戶外走讀。

鄧湘樺也說,剛開始募集二手書送偏鄉,後來發現孩子不一定會翻閱,甚至可能有教科書的錯覺,反形成壓力。後來藉活動帶領孩子分組討論,例如繪本「零用錢大作戰」,讓孩子想像若要跟主角一樣想爭取零用錢可以怎麼做?透過繪本情節引導孩子省思,才能成功搭起書本與孩子間橋梁。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