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教育 偏鄉教育 「我的偏鄉教育故事」徵文
【貳獎】王如璇/擁抱教育 愛無限
  • 標準
  • sdg

【貳獎】王如璇/擁抱教育 愛無限

2018-07-02 聯合新聞網/王如璇(斗六高中學生)

「老師,我可以叫你媽媽嗎?」這是我在鄉下營隊服務時,一位小女孩問我的一句話。

那個當下,我有點不知所措,只記得自己也問了她:「為甚麼想叫老師媽媽?」

「因為我媽媽說,學校的老師就是我第二個媽媽。」她露出了天真的笑容,不假思索地給了我答案。

那年簡單的一段對話,卻讓我至今無法釋懷。老師的確可以是學生的第二個媽媽,在家裡,親生媽媽為她的生活打理,處理食衣住行;在學校,老師媽媽為她的教育負責,體驗生命樂趣。

我的家鄉是雲林大埤,童年裡只有稻田,沒有遊樂園;只有雜貨店,沒有超商;只有安靜的夜晚,沒有喧嘩的車潮。直到高中前,幾乎不曾見過甚麼大世面,一直以為我所生長的環境就是全世界。

這樣子的生命經驗讓我覺得自己應該做些甚麼,不能讓那群被社會遺忘的孩子跟我一樣,失去連結外界遼闊視野的機會。

於是,十五歲那年,我策辦了人生第一場活動,為一群純樸的鄉下孩子準備了英文成長營。

「老師,你會再回來找我們嗎 ?」活動結束後,孩子流露出渴望的眼神,拉著我的手問著。

那句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我不知道自己在他們心裡到底有多重要,卻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種從未體會過的期盼。那個當下,我答應了那群孩子,「我一定會再回來。」

那年簡單的一個約定,深深地影響了我一輩子。我開始思考,我能帶給這群孩子甚麼。我著手辦理起營隊活動與陪讀計畫,試圖帶給孩子不同於課本的體驗,也為自己開啟了另一個世界。

我在家鄉進行長期的深根計畫,課程的安排與策劃從不假他人之手,全是經過我親自策劃。或許在年紀或經驗上,我確實沒有資深教育背景,只是一個沒沒無聞的學生,但對於偏鄉教育的熱情與決心,卻是不可否認的。

我曾經在這裡的營隊中,同時接觸到亞斯伯格症和學習障礙的學生,我對他們的印象深刻,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學習狀況不好,而是因為看見他們為學習而努力的神情。其實,剛開始在社區小學進行營隊招生時,沒有他們的名單。他們的老師認為,相較於一般學生能夠自在的控制自己,他們不一樣,可能需要花兩倍的時間指導,卻不一定能獲得實質成效,所以逕自把他們的報名表抽掉。後來,他們的父母找到聯絡我的方式,告訴了我這件事情,並且詢問能否讓孩子報名這次的活動。我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我想,孩子都該被平等對待,沒有誰能因為身分特殊而被屏棄。能夠帶給他們學習上的幫助,對我而言是多麼榮幸的一件事。那次活動,我看見他們對學習的熱忱與付出,他們是值得被肯定的。在最後的成果發表會上,所有的學生都需要用英文做自我介紹,他們也不例外。當我看見他們緩慢又吃力地向台下的社區觀眾以英文自我介紹時,著實給了我莫大的成就感--他們更成為了我生命的老師,用自己的力量證明他們也可以。

「我不知道你們是怎麼辦到的,但是讓學校老師傷透腦筋的學生,在參加你的營隊後,明顯改變許多,特別是態度。」某次巧遇營隊學生在學校的導師,她親口告訴了我她看見的改變。頓時我明白了在孩子眼裡,大哥哥大姊姊是多麼的有影響力,也深刻的感受到原來自己真的能為他們帶來改變。

曾經有一位學校主任這樣告訴我:「孩子需要一個沒有距離感的楷模。」我的經驗,應證了這句話。我將一群高中好友帶進家鄉,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專長,教導這裡的孩子新鮮事物,包含星座觀測、明信片繪製、樂器操作……這裡的孩子不僅能在大哥哥大姊姊身上學到新知識,更可以在他們身上找到一種溫暖。每次活動前,我都會不斷的強調,我們要帶給孩子的不只是課外新知,品行更是重要。在我所策辦的營隊中,不會看見志工沉浸手遊,不會聽見志工脫口粗俗的字眼,更不會有志工在上課時嬉笑打鬧。我們了解身教的重要,期待自己能成為優秀的楷模,為他們帶來正面的影響。有人說,我們和參加營隊的學生年紀相仿,所以才沒有距離感。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所謂「沒有距離感」,應該是要一起完成營隊中的任務與活動,共同度過這段美好時光。這樣一來,孩子對於課程的參與度不但會提升,還會更積極的加入討論。

我接觸過台東的一間原住民特偏小學,那裡的孩子十分單純,不單我這麼認為,就連那裡的老師也這麼說。我和那群孩子的緣分很特別,剛開始認識這間學校時,只會在特定節日會寄禮物上山給孩子,並且附上一封親筆問候信。後來,開始收到孩子的回饋,每一次都帶給我很大的感動。還記得第一次收到孩子的來信,是在一個炙熱的午後,郵差先生在我家門口大喊著:「掛號--」我不常收信,但那天卻恰巧親手接過。那是一張親手繪製的明信片,上面一顆愛心,被深色的彩色筆點綴得十分俏皮。一張小小的明信片,一篇短短的內容,讓人紅了眼眶,特別是最後兩句「希望你以後可以來台東找我們,大家都非常的歡迎你的到來」,埋下了我日後前往台東的伏筆。

4121081.jpg.jpg

我想,教育不該只是在課堂中被授予課本上的知識,而是讓生活充滿著教育。我曾經為偏鄉地區學校舉辦募書活動,有別於其他募書團體,我為這個活動訂定了一個大原則--捐書者必須在書籍的第一頁留下一張便條,向下一位書主表達想法。透過這個活動,我希望能將台灣最美好的部分呈現給孩子,讓他們實際去感受「人情味」。募書活動其實就是一種教育,捐書者學習分享,獲贈者學習珍惜,這不也是一種文化交流及傳承?無論獲贈書籍的孩子是否能明白這個活動的理念,我都希望他們能好好珍惜獲得的每一本書。或許在他們眼裡,那不過只是一本普通的書,但在每一位捐書者眼裡,那都是精心挑選過並且充滿溫度的一本珍寶,希望收到書籍的孩子,不要忘記這本書被送出時的心情、理由,和它值得被珍惜的感動。也許有一天,這些孩子長大了,他們也可以藉由自己的一本書改變別人。

我將每一位接觸過的學生當作生命老師,因為他們帶給我的確實比在學校學習收穫的更多。讀書若只是用來應付考試,那學習的熱忱很容易消失殆盡。我想,

比起在學校考試拿到滿分,孩子的笑容帶給我的喜悅有價值的多。考試想拿到高分,只要多花點時間念書就能獲得,那種雀躍只是一時,孩子的笑容卻是無價而恆久的。

曾經有一位我教過的學生這樣問我:「老師,你的夢想是什麼?」我還來不及反應的下一秒,他又說:「我的夢想是成為一位足球選手。」那個當下,我真心佩服他,勇敢的說出了自己的夢想,於是我回答了他:「加油,老師支持你的夢!老師的夢想,就是繼續當老師,然後看著你們完成夢想。」

是的,現在的我只是一個高中生,能做的並不多,卻還是想為這個社會付出。我會堅持我的夢,朝著讓教育更美好的未來前進。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我,也想用那單薄的力量改變世界。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