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願景永續周報:從碳市場到堰塞湖:全球減排競速,台灣防災警鐘

2025-10-20

記者/徐柏棻

願景永續周報:從碳市場到堰塞湖:全球減排競速,台灣防災警鐘

研究指出,全球海洋自2001年起逐漸「失綠」,浮游植物量下降使碳匯能力削弱,每年約 3,200 萬噸碳無法被固存,顯示暖化正改變海洋生態平衡。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本週聚焦全球氣候治理與台灣極端災害風險四大議題。首先,印尼總統普拉伯沃簽署總統令,解除自2021年起的跨境碳交易禁令,重啟國際碳市場。印尼可依本國或國際機構標準發行碳抵換單位,成為東南亞最大碳匯供應國潛力焦點。

其次,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創新高,太陽能年增31%、風電增7.7%,首次使綠電發電量超越燃煤。然而,根據路透社與Euronews,距離2030年「三倍增容」目標仍有顯著落差。電網瓶頸、融資限制與許可程序遲緩,成為各國加速能源轉型的最大阻礙。

新研究發現2001至2023年間全球多海域「失綠」,即海水綠度下降,顯示浮游植物量減少,導致海洋碳泵效率削弱、碳匯減少。暖化造成海水分層、養分上湧受阻,或使每年約3,200萬噸碳無法被固存。

國際海事組織(IMO)原擬通過全球航運碳價機制,但在美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主導下決議延後一年,令原訂2028年上路的時程更不確定。航運業佔全球碳排約3%,延宕使產業綠化投資缺乏明確政策導向。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潰壩災後重建尚未結束,太魯閣燕子口又發現新堰塞湖,中央指揮所警示若再遇強降雨或地震,恐再度潰決。此事件凸顯氣候變遷下地質風險升高,山區防災與社區韌性亟需納入國家永續治理。

整體而言,一為碳市場與能源結構的全球重組,一為極端氣候與地質災害的在地挑戰。永續轉型不僅關乎排放與技術,更涉及治理速度、社會適應與風險韌性。

印尼重啟國際碳交易市場,展現東南亞碳匯資源潛力

印尼總統普拉伯沃簽署總統令,宣布重啟跨境碳交易,東南亞最大經濟體重返國際碳市場;新法規允許依多國或國際標準認證碳抵換單位,並建立即時登錄系統防止重複計算。圖為印尼雅加達。圖片來源/Unsplash

路透社報導,印尼總統普拉伯沃 Prabowo Subianto 於 2025 年10 月10 日簽署總統令,正式解除自2021 年底起因優先執行國內減碳目標而實施的跨境碳交易暫停,宣佈恢復國際碳排放交易機制。該令規定:印尼可依據本國標準,亦可依歐盟或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其他國際認證機構制定的標準,允許「碳抵換單位」(offset units)進行跨境交易。此舉標誌東南亞最大經濟體之一重返國際碳市場。

Carbon Pulse 報導,市場參與者普遍歡迎該法規帶來的制度明確性與國際認證銜接機會,但仍對實施細節如稅務制度、監管執行、碳登錄透明度及「重複計算」(double-counting)風險懷疑。印尼政府規劃建立「分散式、即時運作」的碳單位登錄系統,以避免同一減排量被多次計入。

(原文:Indonesia allows resumption of international carbon trade after four yearsCMI-SG25: Indonesia’s new carbon decree sparks optimism, clarity, and questions

再生能源創紀錄成長 但仍不足以達成2030目標

全球再生能源發電創歷史新高,首次超越燃煤成為主力電源,但距離2030年「三倍增容」目標仍有落差。專家指出,若要達標,未來五年每年需維持逾16%的成長率,關鍵在於電網升級、融資與許可制度的突破。圖為風電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路透社報導,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雖創高,但距離 2030 年「三倍增容」承諾仍有落差,意味 2025–2030 年每年須維持逾 16% 的複合成長率才可能達標。這與多國電網、融資與許可瓶頸有關。

Euronews彙整智庫 Ember 的最新數據稱,2025 年上半年再生能源已超越燃煤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太陽能年增 31%、風電增 7.7%,顯示結構性轉折已發生,但不足以封住總需求增長與化石燃料殘餘份額,政策仍須擴大投資與併網改革。

(原文:Record global renewable energy growth remains short of climate target, report saysenewables are now the world’s biggest source of electricity. Is it enough to stop climate change?

衛星與海測顯示海洋「變得不那麼綠」,浮游植物下滑削弱碳泵

新研究指出,2001–2023年間全球多海域「海水失綠」,浮游植物量下降、碳泵功能削弱,意味海洋吸碳力正逐年衰退。科學家警告,暖化導致海水分層加劇、養分難以上湧,是海洋生態與氣候雙重危機的警訊。圖為2015年8月美國東岸發生的浮游植物暴發現象。圖片來源/NASA Earth Observator

Inside Climate News報導,新研究整合 2001–2023 年衛星與船測資料,顯示全球多海域「海水綠度」下降,代表浮游植物生產力下滑,海洋生物碳泵效率受抑制,對生態與氣候構成風險。暖化導致上層海水分層加劇、深層養分上湧受阻,是主因之一。

衛報》同日亦以研究結果指出,海洋「失綠」反映沿岸與河口等區域葉綠素濃度持續年減,推估海洋碳匯年削弱幅度達 0.088%,約等於每年少固存 3,200 萬噸碳,凸顯政策需兼顧減排與海洋保護。

(原文:Earth’s Oceans Lose Some of Their LusterWorld’s oceans losing their greenness through global heating, study finds

IMO延後一年採行全球航運碳價,綠色航運協議受阻

國際海事組織(IMO)原訂本週討論航運淨零與全球碳價,但在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主導下決議延後一年再議。此舉使2028年上路時程更加不確定,也重挫以碳定價推動減排的國際共識。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Climate Home News報導,原訂於本週在國際海事組織(IMO)討論的淨零框架與全球航運碳價,因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主導的延宕戰術,決議至少延後一年再議,此舉使欲以經濟誘因加速減排的各方受挫。航運約佔全球 CO₂ 的近 3%,產業投資高度依賴明確規則。

路透社亦稱,57 票贊成、49 票反對,因此通過延後動議,美國並威脅對支援碳價國家採簽證與港口措施;中國支援延後,日本、希臘、南韓多國棄權。延後使 2028 年上路的時程更不確定。

(原文:US-led alliance wins a year’s delay in adoption of green shipping dealUN shipping agency delays decision on carbon price under US pressure

若有新堰塞湖 重災區擬全面撤離

太魯閣燕子口出現新堰塞,因水位快速抬升有潰決風險,中央啟動緊急監測與撤離機制,公路封閉、遊客疏散,確保下游居民安全。記者林伯東/攝影

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曾預估馬太鞍溪上游遇地震、豪雨,恐形成新堰塞湖。地震加上風神颱風雨勢,中央前進協調所昨證實「確有風險」,不少災民直呼遇雨就有恐懼感。總協調官季連成說,重災區如佛祖街與保安寺一帶,未來研擬全面疏散撤離,不再垂直避難。

副協調官李孟諺表示,馬太鞍溪上游山區還有大量土石淤積,評估河道內有一億立方公尺土石,邊坡坍塌範圍約五百公頃也有同規模土石,未來確有風險。他也說,李鴻源參與北部會議,狀況都能掌握。

花蓮光復鄉才剛受堰塞湖洪災,太魯閣燕子口又出現新堰塞湖,立霧溪水位快速抬升,有溢滿潰決可能。公路單位緊急封閉中橫公路天祥至太魯閣路段,勸離遊客並淨空車輛,林保署已出動怪手在現場開挖,呼籲遊客不要進入太魯閣園區,也不要靠近立霧溪床,下游保全戶人數、堰塞湖水量還在估算。

中央監測花蓮秀林鄉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有潰決風險,呼籲民眾勿進入下游河道;19日監測水位僅上升零點二公尺,勘查後先解除民有社區撤離列管。林保署在山區每小時定時監測堰塞湖水位變化,持續上升仍有潰決風險,一有異常即啟動緊急應變機制。

(原文:未來若有新堰塞湖 重災區擬全面撤離花蓮又發現堰塞湖!在太魯閣山區 林保署避免潰決急開挖燕子口 仍有潰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