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森林COP」領導全球氣候金融與碳市場
共同採訪/願景工程、聯合報、伙影社
共同倡議夥伴/國泰金控
採訪/ 林奐成、洪欣慈、鐘聖雄、林乃絹
影像/ 潘俊宏
數位暨社群運營/ 鄧文舒、孫凱宜、李昱萱
視覺設計/ 伍泓銘
外電編譯/聯合報新聞部國際中心
2025/11/04最後更新
今年11月,全球氣候政治的焦點將轉向南半球。
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即將在巴西北部的城市貝倫(Belém)登場,這座坐落於亞馬遜河口的城市,將成為各國談判代表、科學家、企業與公民社會共同辯論未來世界環境變遷路徑的舞台。
願景工程及聯合報長期關注氣候議題,連續第五年派出採訪團全程參與氣候峰會,提供讀者最即時的國際氣候談判進展,並深入探討對台灣影響。本次採訪由國泰金控擔任共同倡議夥伴,不干預選題與採訪寫作,支持新聞獨立性、一同為氣候危機發聲。今年,願景工程也首度與伙影社合作,以影像敘事,第一手呈現峰會現場動態。
編輯
以雨林為舞台巴西推動氣候金融新模式
這場舉辦在亞馬遜雨林的COP,被外界暱稱為「森林COP」,因應巴西特殊的自然環境,主辦方計畫在會中正式啟動「熱帶雨林保護基金」(Tropical Forests Forever Fund,TFFF),將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轉化為具有金融價值的生態資產,吸引國際投資,讓雨林保護不再只是道德義務,而成為可計量、可交易的永續投資項目,藉此達到維持雨林生態的目的。
巴西試圖帶領本屆COP從單純的氣候談判,走向ESG為本的經濟轉型,讓全球氣候政治除了討論環境保護與城市韌性,更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去年COP29達成共識,各國承諾2035年前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氣候資金,本屆會議預計接續前一屆的成果,推動建立具體的基金監管與分配機制,讓氣候資金有效地使用在環境永續保護上。
COP30持續監督各國減碳、推動碳交易市場
不過,巴西的野心不止於此。COP30也肩負健全國際減碳目標及碳市場的重責大任。
2015年,《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每5年更新國家自主貢獻(NDCs)的減碳目標,以確保升溫控制在1.5°C之內。然而,截至今年6月,僅不到30國繳交新版NDCs,甚至連歐盟與中國兩排放大戶都尚未交件。
低落的繳交速度,讓COP30還未開幕,就面臨巨大的挑戰與質疑。
從積極面來看,兩年前杜拜COP28達成全球「脫離化石燃料」的歷史性決議後,COP29卻沒有延續共識,提出具體的脫離路徑。巴西環保部長席爾瓦(Marina Silva)表示,望於本屆會中制定「終結化石燃料之公正轉型路線圖」,甚至成立專責小組,監督各國能源轉型的最新進展。
除了減碳目標,在推動碳交易方面,COP29通過《巴黎協定》第6.4條部分執行標準,建立更明確的碳交易規範,使跨國企業與國家之間能透過交易或轉讓碳權達成減排目標,相關運作細節,也有待各國在COP30進一步討論。
在矛盾與壓力中迎接森林COP的考驗
在巴西大談COP30願景時,卻同步面臨內部政策矛盾。
身為主辦國,巴西政府近年卻推行「特別環境許可」(LAE)與「附著承諾環境許可」(LAC)等開發新政。前者加速戰略性計畫的開發審批,後者允許部分專案自行核發開發執照。
根據Arayara國際研究所統計,至少2600個化石燃料相關計畫因此快速通過。環保團體批評,這與巴西高舉的永續承諾背道而馳,恐加速亞馬遜森林破壞。
主辦城市貝倫本身的條件也成為爭議焦點。這座高達130萬人口居住的城市,長期面臨基礎建設不足的困境。據調查顯示,當地約23%居民無法取得乾淨飲用水,污水處理與垃圾管理系統落後,環境衛生問題普遍存在,和「永續」還有段距離。
除了巴西內部的爭議,COP30還籠罩在國際「反永續」的情緒中。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再次退出《巴黎協定》,並廢除氣候外交辦公室,如果美國缺席本屆峰會,將衝擊氣候金融與碳市場談判的平衡。
關鍵的30屆,每項進展都牽動著未來10年以上的氣候治理走向。
對遙遠的巴西感到陌生?資訊太多,還是不了解今年峰會有什麼特色?就讓願景工程的氣候小老師「阿願」重出江湖,帶大家快速掌握COP30的看點。
建議圖片尺寸:900x600 像素
COP30和台灣有什麼關係?
雖然台灣不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但為了與NDCs更新接軌,環境部今年初率先公布新的減碳規畫,將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以2005年為基準)從原定減少24±1%調升至28±2%,並新增2035年減少38±2%的中期目標。
不過民間團體認為,具體減碳路徑,以及石化、鋼鐵產業的淨零策略,都還欠缺明確規畫。
今年台灣經歷核三延役公投、興達電廠火災等事件,南部、東部又屢遭致災性豪雨侵襲,讓社會更加關注「能源安全」與「氣候韌性」議題。隨著COP30的國際討論升溫,我們必須思索如何借鏡他山之石,發展出適合落地的氣候解方。
此外,在川普政府帶來的經濟不確定因素下,高唱多年的企業永續浪潮是否會因此趨緩,備受關注。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產業,正面臨轉型的十字路口,如何在變局中調整步伐,攸關未來競爭力。
亞馬遜的綠意,象徵自然復甦的力量,當各國代表11月齊聚貝倫,能否在分歧中凝聚共識,為地球找到未來方向?
※ 完整內容請持續關注本報導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