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願景永續周報:COP30聚焦能源轉型、全球甲烷減排進展緩慢、全球航運碳定價機制因美國反對而延後

2025-10-27

記者/陳美萍

願景永續周報:COP30聚焦能源轉型、全球甲烷減排進展緩慢、全球航運碳定價機制因美國反對而延後

全球石油與天然氣產業每年造成逾3,500起甲烷外洩警報,卻僅約12%獲得回應,距2030年減排30%目標嚴重落後。圖片來源/Unsplash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本週聚焦COP30前的國際氣候動態、能源轉型資金布局,美國內外政策的最新變化,以及納入能源轉型政策的小水力發電。

COP30 即將召開,全球焦點將集中能源轉型與森林保護。世界銀行成為「永續熱帶森林基金」(TFFF)受託人,負責管理及運作這項新基金。

根據國際甲烷排放觀測所(IMEO)資料,全球石油與天然氣產業的3,500起甲烷排放警報僅獲12%的回應,不但減碳行動遲緩,且距2030年減排30%目標甚遠。

國際減碳合作面臨新挑戰,聯合國支持的航運業碳排放協議因美國阻撓而延宕,削弱全球減碳進程。川普政府宣布開放阿拉斯加北極保護區油氣開採,進一步引發爭議。此外,美國對俄羅斯石油公司實施制裁,牽動全球能源供應,也加劇油價波動。

小水力發電納入政策並完成修法,成為推動再生能源重要推手。然而,極端氣候情境下,設計思考與數據資料仍顯不足,凸顯流域生態保護隱憂。

COP30 焦點前瞻:聚焦能源轉型

森林不只是碳匯,更是經濟命脈。COP30 推動「熱帶森林永久基金」,以國際金融支持守護森林,但巴西咖啡擴種仍造成大規模砍伐,顯示永續森林管理刻不容緩。圖為森林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今年的 COP30 將以「能源轉型」為核心焦點,力求在氣候行動中尋求更具體、可執行的方案。會議的主要討論議題涵蓋四大面向:氣候融資、碳排放承諾與監測、森林砍伐與資源過度開採、社會生態能源轉型。

根據 COP30 官方資料,世界銀行已確認將擔任「熱帶森林永久基金」(Tropical Forest Forever Fund, TFFF)的受託人及臨時管理機構,這是巴西在 COP30 提出的重要承諾之一。

報導指出,世界銀行的介入,將使TFFF「從構想轉變為可運作的實體」。基金計劃在初期募集250億美元來自捐助國,另加1000億美元私營資本,利用金融市場投資收益,回饋給能證明其有效保護森林的國家。《Climate Home News》報導,巴西財政部長費爾南多・哈達德(Fernando Haddad)強調,基金的成立「讓保護森林的理念真正成為現實」。

然而,巴西仍面臨嚴峻的森林砍伐挑戰。《路透社》報導,2002 至 2023 年間,巴西因咖啡種植而造成的森林損失達 73.7 萬公頃(約 180 萬英畝),其中約 31.28 萬公頃是為種植咖啡而砍伐,其餘來自咖啡農場的額外森林損失。這不僅對環境造成衝擊,也威脅巴西咖啡產業的永續發展。

《紐約時報》 指出,森林砍伐會導致降雨減少,進而影響作物生長。隨著森林不斷被開墾,氣候變遷對降雨的影響愈加明顯,咖啡產量與品質都可能受到威脅,形成環境與經濟的惡性循環。

(原文:Brazil Prepares for COP30: Key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MeetingThe World Bank Confirmed as Trustee and Interim Host of the Tropical Forest Forever FacilityBrazil hails World Bank decision to host forest fund ahead of COP30 launchBrazil forest loss linked to coffee hit 737,000 hectares between 2002 and 2023, report saysCoffee Production May Be Imperiled as Forests Are Destroyed for More Crops

COP30前警訊:全球甲烷減排進展緩慢,離2030目標甚遠

畜牧業是全球甲烷排放重要來源之一,綿羊與牛等反芻動物排放量龐大,但多數國家仍缺乏具體減排目標。最新研究指出,全球最大的肉類與乳製品企業,其甲烷排放量已超越五大石油與天然氣公司。圖片來源/Unsplash

路透社報導,在下個月舉行的COP30氣候會議前,近九成由衛星偵測並通報給各國政府與油氣企業的甲烷洩漏事件未獲回應,顯示各國與產業在落實減排承諾方面仍有明顯落差。

國際甲烷排放觀測所(IMEO)整合超過17顆衛星的數據,針對石油與天然氣產業發出了3,500起洩漏警報,其中僅約12%獲得回覆,整體進展仍顯緩慢。

《紐約時報》指出,四年前超過100個國家曾承諾在2030年前削減全球甲烷排放 30%,但最新數據顯示行動速度遠遠不足。根據國際能源署(IEA)資料,每年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行業排放的甲烷約為1.2億公噸,約占全球甲烷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除了化石燃料產業外,畜牧業也是甲烷的主要來源之一。《Yale E360》 報導,綿羊與牛等反芻動物是高效能的溫室氣體排放者,但目前只有少數國家針對畜牧業設立具體的減排目標。

事實上,全球五大肉類與乳製品生產商的甲烷排放量已超過五大石油與天然氣公司。《DeSmog》引用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全球45家最大的肉類與乳製品公司在2023年產生超過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容忽視。

(原文:Super-warming methane gas is being tackled too slowly, UN says ahead of COP30World Falling Short on Methane Pledge, U.N. Report FindsBiggest Meat Producers Unleashing More Methane Than Biggest Oil FirmsTop Meat and Dairy Companies Have Same Climate Impact as Biggest Oil and Gas Firms

全球航運碳定價機制延後:美國反對成關鍵變數

全球航運碳定價機制因美國強力反對延後一年,原本可成為航運業去碳化關鍵突破的協議被迫擱置。航運占全球碳排約3%,此舉被視為國際氣候行動的重大挫折。圖片來源/Unsplash

《金融時報》報導,原本由聯合國支持、針對航運業碳排放課稅的減排協議,因美國總統將其批評為「綠色新騙局」而被迫擱置。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成員國決定,全球航運碳定價機制表決延後一年。

該協議屬於聯合國推動的 《淨零框架》(Net Zero Framework),原計劃將航運業成為全球首個設有碳定價制度的產業。然而,最終未能正式通過。

《National》報導談判破裂的主因是「美國施壓反對」。《金融時報》形容,這次延遲是川普總統「阻止全球航運業氣候協議的重要勝利」,並指出此舉是川普推動出口更多美國石油、煤炭與天然氣的一環。

法新社(AFP)報導,航運去碳化協議的延遲是一個「錯失的機會」。航運業占全球碳排放的3%,去碳化進程至關重要。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國務卿馬可.魯比歐(Marco Rubio)指出,美國「成功挫敗聯合國的航運稅收方案」,此為「外交勝利」。

(原文:Historic shipping climate agreement delayed after Trump attackUN shipping body delays global carbon price decision by one year after US pressureDelay On Global Deal To Decarbonize Ships 'A Missed Opportunity': UN SpokesmanMarco Rubio: How We Thwarted the U.N.’s Tax

川普政府批准北極石油開採並制裁俄油

美國批准在阿拉斯加北極野生動物保護區鑽油,逆轉前任限制政策,引發原住民族與環團強烈反彈,同時對俄羅斯能源祭出制裁,全球油市恐再現動盪。圖為阿拉斯加輸油管。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美聯社》報導,川普政府正式批准在阿拉斯加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ANWR)的石油與天然氣鑽探。

這片土地被Gwich’in原住民族視為「神聖之地」,長期以來禁止開發。美國政府計劃在這片面積約150萬英畝(約 63.13 萬公頃)的沿海平原進行租賃出售。

《CBS新聞》,根據美國內政部內部草案顯示,新英格蘭、卡羅來納州與加州外海的新租約最快將於2026年拍賣,全面逆轉拜登政府限制北極與離岸鑽探的政策。

與此同時,美國對俄羅斯能源產業祭出制裁。《路透社》報導,川普首次因烏克蘭戰爭對俄羅斯實施相關制裁,對象包括國營俄油(Rosneft)與最大的私營盧克石油(Lukoil),欲藉此呼籲莫斯科停火。

《GEO新聞》指出,制裁實施後,中國石油公司暫停購買海運俄羅斯原油,俄油最大買家印度也計劃大幅減少進口。

隨著俄羅斯兩大主要客戶需求驟降,莫斯科的石油收入將面臨壓力,全球油價可能因此上漲。《紐約時報》、《路透社》、BBC新聞以及《金融時報》均以此作為頭版報導。

(原文:Trump administration finalizes plan to open pristine Alaska wildlife refuge to oil and gas drillingTrump administration aims to auction offshore oil leases along U.S. coastlines that have been off-limits for decadesUS hits top Russian oil companies Rosneft and Lukoil with sanctionsChina state oil majors 'suspend' Russian oil buys due to sanctions

政策推小水力發電 截流引生態隱憂

「食水嵙溪排水小水力發電廠」是全國首座由縣市政府主導開發完成的小水力發電案,旨在發展潔淨的再生能源,以減少火力發電帶來的環境污染。記者黃仲裕/攝影

《聯合報》報導,賴總統表示,為達成2050年再生能源占發電量七成以上的目標,小水力發電至關重要。政府已將其納入能源轉型政策,並修訂相關法規,盼產官學界攜手合作。

《經濟日報》報導,地方政府推動再生能源已見成果。台中市水利局在食水嵙溪設置全台首座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小水力發電廠,年發電量約100萬度,足供 250戶家庭使用。電廠裝置容量185千瓦,一期完工啟用,二期正規劃在下游增設機組,利用尾水再發電,達成「一滴水用三次」的效益。

《聯合報》陽光行動報導,花蓮卓溪鄉豐坪溪的兩座電廠取水量高達溪流的 95%,恐嚴重影響生態,凸顯小水力發電在環境保護上的最大隱憂。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專題,豐坪溪的兩座攔河堰合計保留每秒0.486立方公尺的生態基流量,也足以支應下游農田用水需求,然此一數據是1999年的環評結果。成功大學教授王筱雯指出,近年觀測資料顯示,豐坪溪的豐枯水流變化日益極端,一年中約有三分之一時間,無法同時滿足發電需求與生態基流量。

(原文:賴總統:2050淨零轉型勢在必行 小水力發電可望發揮作用一滴水三次利用 台中石岡打造全台首座小水力示範陽光行動/截流衝擊生態 小水力發電隱憂豐坪溪的未來|從世豐水力電廠案來看原住民諮商同意、生態基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