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永續周報:氣候臨界點前的抉擇:從COP30到台灣能源轉型
2025-11-03
記者/徐柏棻
能源轉型成為全球焦點,COP30將聚焦永續生質燃料與氣候資金新目標;各國同步強化低碳電力與供水韌性。面對AI與產業高耗能挑戰,如何兼顧減碳、穩電與社會信任,成為關鍵考驗。圖片來源/Unsplash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2025 年 COP30 將於巴西貝倫登場,會議將以「永續生質燃料」及「新適應資金目標」為兩大焦點。國際再生能源總署預期,將提出至 2035 年的可持續航空燃料擴產藍圖;同時,氣候談判關鍵在於能否確立具體的適應資金時程與問責機制,以彌補格拉斯哥資金承諾即將到期的缺口。
《刺胳針倒數計時》報告揭示氣候變遷的健康負擔正急遽擴大:全球每分鐘至少一人死於熱害,極端高溫、野火與空污成為醫療體系三重壓力。研究呼籲以健康為核心推動減碳與適應政策,強化醫療抗熱與撤除化石燃料補貼。
氣候危機的極端天候也愈發明顯。颶風「梅莉莎」在暖化海洋中快速增強為五級風暴,歸因研究顯示人為氣候變遷讓此類強風暴發生機率增至四倍。專家建議縮短預警時程、提升沿岸防災標準,以因應「極端快速增強」新常態。
歐洲方面,希臘宣布 25 億歐元、為期 30 年的水資安計畫,聚焦減漏、調度與供水韌性,反映乾旱已成地中海城市治理的結構性挑戰。
國內則延續能源辯論,《經濟日報》指出,若核二、核三延役運轉,一年可為台電節省 1,352 億元。面對AI 與半導體帶動的高耗能需求,穩定低碳電力供應成為政策關鍵。能源轉型須兼顧供電穩定與碳中和,同時妥善處理核廢料與社會信任議題。
COP30 前瞻:永續生質燃料與「新適應資金目標」成關鍵

生質燃料成COP30焦點,國際再生能源總署預期將提出2035年擴產藍圖,並與國際民航組織合作推動可持續航空燃料;惟若適應資金承諾未具體化,脆弱國家仍恐陷氣候風險缺口。圖為油菜籽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COP30本月10日將在巴西貝倫開幕,路透社報導,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 總幹事預期 COP30 會把永續生質燃料列為核心議題,可能提出至 2035 年「大幅擴產」或設定可持續航空燃料佔比。IRENA 並與國際民航組織 ICAO 簽署合作,加速產能擴充。
Climate Home News 指出,大會成敗繫於「新適應資金目標」是否具體化,包括規模、時程與問責,以及「全球適應目標」追蹤架構能否落地。若主要捐助國削減對外援助,脆弱國家的適應缺口恐擴大。
分析機構與智庫提醒,格拉斯哥「將適應資金加倍」目標在 2025 年到期,需在貝倫設定新的、可衡量的承諾,以推動公私資本並與風險保險工具結合。媒體觀察一致:再生能源擴張在前進,但若無化石燃料退出路徑與穩定適應資金,健康與基礎設施風險仍升。
(原文:IRENA chief expects sustainable biofuels to feature as key COP30 theme;Can COP30 mark a turning point for climate adaptation?)
氣候變遷的健康衝擊飆升:熱害、煙霾與醫療壓力

高溫、野火與空污交織成全球健康危機,每分鐘一人死於熱害。《刺胳針》報告呼籲以健康為核心推動減碳,撤除化石燃料補貼並強化醫療抗熱韌性。圖片來源/Unsplash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與《刺胳針》報導,全球升溫正把健康風險推高。根據衛報報導,最新《Lancet Countdown 2025》指出,熱相關死亡已達「每分鐘一人」,極端高溫、野火與空污正疊加擠壓公共衛生系統。化石燃料補貼仍龐大,使減排與健康目標更難實現。
Inside Climate News 補充,熱浪與乾旱降低睡眠品質與勞動生產力,推升糧食不安全與慢性病風險。報告主張以健康為核心設計減碳與適應,優先撤除化石燃料補貼、強化高溫預警與醫療抗熱韌性。
《刺胳針》 Lancet Countdown 官網的原始文件顯示,氣候變遷已由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驅動,並在多區造成死亡與疾病負擔上升。研究強調健康共同利益:能源轉型與空污治理可同時減排與挽救生命。
(原文:Rising heat kills one person a minute worldwide, major report reveals;‘Millions of Avoidable Deaths’: Climate Change Health Harms Reach Unprecedented Levels ;The 2025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怪獸級颶風「梅莉莎」:暖海推升「極端快速增強」
Inside Climate News 報導,颶風梅莉莎在加勒比海迅速增強至五級風暴。快速歸因分析指出,氣候變遷讓此類風暴在當代氣候下的發生機率約為前工業時期的四倍,異常暖海提供能量並延長高強度維持時間。
Euronews(Green)以科普角度說明,2025 年已出現多個五級風暴,與暖化背景下「快速增強」更常見有關。報導並引述研究者指,梅莉莎在登陸時於風速與氣壓上接近或追平紀錄,顯示海溫偏高與大氣含熱量增加的疊加效應。
The Guardian 的「天氣追蹤」補充,梅莉莎成為襲擊牙買加最強的颶風之一,並在海地與古巴造成死亡與破壞。此時人類更應重視縮短預警窗口、更新沿岸防洪與建築標準,並將氣候變遷納入極端風暴風險評估。
(原文:Climate Change Made Hurricane Melissa Four Times More Likely, Study Suggests ;Should we expect more monster storms like Hurricane Melissa as the planet warms?;Weather tracker: Hurricane Melissa leaves trail of destruction across Caribbean)
希臘推 25 億歐元水資安計畫:以 30 年期投資應對乾旱

希臘啟動 25 億歐元水資安計畫,聚焦減漏、調度與新設施建設,以因應高溫少雨常態化,確保城市與農業用水安全,強化地中海地區的供水韌性。圖為希臘雅典。圖片來源/Unsplash
Euronews(Green)報導,希臘啟動 25 億歐元水務專案,執行全國水資源管理計畫,以應對「30 年來首次」逼近的都會缺水風險。方案聚焦減漏、跨區調度與新設施,避免雅典等大城面臨限水。
路透社進一步引述希臘環境部長斯塔夫羅斯Stavros Papastravrou說法,希臘年用水約 100 億立方公尺,且連年高溫與少雨已成常態。政府擬以長期投資確保民生與農業供水,並壓低高損失率。
水務專業媒體指出,該計畫為 30 年期的水資安藍圖,將與城市韌性與灌溉效率並行,並以減少旱季風險為導向。對地中海氣候帶城市而言,前瞻投資與供水彈性已成新常態。
(原文:Greece announces €2.5 billion plan to tackle drought and secure water supply ; Drought-hit Greece to secure water supply with $3 billion plan ; Greece commits €2.5 billion to safeguard water resources amid intensifying drought)
核電延役與電力經濟效益:省下千億的預算

核電延役再受關注,研究指出若重啟核二、核三機組,一年可為台電節省逾1,300億元,顯示核能在穩定供電與低碳轉型中的潛在價值,但核廢料與安全仍是關鍵課題。圖為核三廠。記者劉學聖/攝影
根據《經濟日報》於 2025 年10月29 日即時報導,中經院綠色經研中心副研究員指出:若重啟台灣已有核二、核三機組,一年可為 台灣電力公司 節省約新臺幣 1,352 億元。該金額相當於兩年可抵銷虧損,顯示核能在低碳電力結構中的潛在經濟效益。
報導指出,台灣多次出現用電吃緊、降載、發電機啟動頻繁的情況,尤其面對半導體與AI 擴張時代,電力需求大幅提升。研究者強調,「全時低碳電力(24/7 CFE)」與核能的穩定供應能力存在關聯。
從永續轉型視角來看,純粹靠再生能源可能無法即時填補台灣高用電、高技術產業的需求缺口。在「穩定供電」與「低碳轉型」雙軌中,核能延役成為被重新納入討論的變量。但應注意核廢料處置、核安風險和社會信任為關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