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行銷」永續?火星創集主管齊參與「永續素養課」
2025-11-07
特約記者 劉十賢
「永續素養課」規劃豐富互動,學員分組研討永續轉型案例,培養永續思維。特約記者劉十賢/攝影
「剛開始聽永續理論、專有名詞,感覺很難記,但透過工作坊才發現永續離我們其實很近。」火星創集創意廣告客務副總監解惠雯,在同事熱烈歡呼中,分享她參加三小時願景工程「永續素養課」後的最大收穫。
旗下業務橫跨廣告、公關、行銷、市調的火星創集,是本土最大的傳播集團,員工約 130 人,也是典型的台灣中小企業規模。身處以創意驅動的產業,既沒有「製程碳排」,也不受到國際供應鏈淨零要求的直接壓力;然而,卻有近 30 位主管齊聚一堂學習永續,背後動機是什麼?
火星創集永續召集人顏凱玲給出答案。她認為,行銷產業必須比客戶更早掌握世界趨勢,「只了解產品本身是不夠的。」她相信,同仁若能掌握永續概念,就能協助客戶定義 ESG 的意涵。
願景工程基金會長期關注永續發展,並為中小企業量身推出「永續素養課」,提供企業申請專場,透過概念講解與案例實作,協助建構永續DNA。

三小時的課程之後,學員解惠雯主動分享心得收獲。特約記者劉十賢/攝影
抓住永續趨勢,創造時代商機
願景工程基金會執行長袁慧芬在開場時指出,根據調查,有八成消費者願意為永續商品支付更高價格,「看似不得不的趨勢,卻也是中小企業翻轉的新契機。」
她分享自己在商圈拍攝到的照片,「現在連炸雞店都會在門口掛布條,訴說自己獲得永續獎項」,顯示永續浪潮已不限於大企業或特定產業。
課程前段邀請 KPMG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副總經理侯家楷分享。他強調,企業應該思考「怎麼做永續的生意,而不只是交作業、完成永續報告。」如果善用 ESG 理念,找到市場未被滿足的需求,就能開發新的商業模式。
接著,由康林生活共同創辦人林紹偉、康涵慈帶領工作坊,透過案例分析與實作腦力激盪,讓與會者以設計思考方法,尋找永續切入點。

透過實際案例分組討論,理解永續如何在企業營運中被具體實踐。特約記者劉十賢/攝影
他提出「為什麼日本航空推出行李租借服務?」「為何 IKEA 堅持使用平整包裝?」「廢棄布料重製衣物的優勢何在?」等案例,帶動全場討論。學員們拿著彩色便利貼集思廣益,分析利害關係人效益,從中體認永續不只與環保相關,更能依使用者需求催生新商業解方,實踐資源循環與社會正義。
永續席捲產業,行銷也須升級
全程參與課程的火星創集創異廣告客務群總監張祖瑜坦言,「在永續議題上,我們發現自己有些落後。」客戶面臨「2050淨零碳排」等外部壓力,主動開發新技術同時,行銷人員需要有能力用消費者易懂的語言,精準傳達這些永續解方。
他認為,這三小時的課程讓永續從陌生的專有名詞,變成可理解、可操作的概念,不僅能看見具體的行動範疇,也讓大家意識到永續並不只限於淨灘或節能,還有許多過去未曾注意的社會面向。
張祖瑜也分享,團隊與長期客戶往往不只是宣傳既有產品,還會共同開發新服務,建立夥伴式合作關係,因此在內部培養永續意識,反而能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顏凱玲表示,只要同仁「至少都聽過」永續相關名詞,並理解ESG的核心意涵不只是做社會公益,就能在專案中幫助客戶做出更貼近趨勢的判斷。
透過課程,火星創集將行銷專業接軌全球趨勢,也為未來的創意競爭奠定新基礎。

火星創集成員參與願景工程基金會舉辦的永續素養課,透過腦力激盪,將永續理念融入行銷工作。特約記者劉十賢/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