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影像直擊COP30】COP30開幕 誰為永續做足準備?

2025-11-11

記者林乃絹(文)、鐘聖雄(圖)

【影像直擊COP30】COP30開幕 誰為永續做足準備?

COP 30 開幕現場。記者鐘聖雄/攝影

被稱為「亞馬遜森林 COP 」的第 30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在 11 月 10 日拉開帷幕。來自全球逾 5 萬名代表齊聚位在亞馬遜雨林入口的港口城市巴西貝倫(Belém)參與盛會。

COP30 的指標意義

2025 年不僅是《巴黎協定》簽署 10 週年,全球也在今年升溫突破攝氏 1.5°C。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11 月 6 日發佈的報告指出,2025 年可能成為史上第二,或第三高溫的一年。這讓 COP30 別具時間指標意義。

10 月 13 日,英國發布 「全球臨界點報告」(Global Tipping Points Report) ,警告地球正處於關鍵生態系統崩潰的邊緣,包括亞馬遜雨林的枯萎退化、主要洋流系統的崩潰,以及冰蓋(ice sheet)流失。

主辦方巴西將 COP30 定位為 「加速實施 (implementation)」全球氣候承諾的契機,六個核心議題包括:國家自主貢獻(NDC)、氣候適應和損害、補足氣候融資缺口、氣候正義與公正轉型、打擊虛假資訊以及保護亞馬遜雨林。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 執行秘書斯帝爾(Simon Stiell)在開幕式致詞時警告,沒有國家能承受應對氣候危機失敗的損失。

選址貝倫的美麗與哀愁

巴西總統盧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於 11 月 4 日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亞馬遜地區作為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COP30 首次選址在通往雨林的入口城市貝倫,是希望世界真正瞭解並亞馬遜地區,並非把它變成人類的「禁區」。

但活動旗幟底下,卻有許多背道而馳的做法。在亞馬遜地區擔任觀光嚮導的 Benatt 指出,當局為了舉辦 COP30,增加硬體建設,包含砍伐樹林鋪設高速道路,卻忽略雨林周圍鄉鎮的道路和基礎設施,發展遠低於水平。「官方只展現好的一面,但隱藏了很多黑暗的部分。」

這條高速公路名為「自由大道」(Avenida Liberdade),橫跨貝倫環境保護區(The Belé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a)。居民及環保人士批評,開發行為不僅衝擊生態,也為非法盜採開道。

呼籲全球採取氣候行動的 COP30 會場上,隨處可見塑膠杯、瓶裝水,也與環境永續的口號,形成強烈對比。

不夠永續的COP30?

震天價響的口號下,COP30 本身也並未完全落實對環境永續的追求。

位於貝倫市區的主場館以白色帆布覆蓋輕鋼架建成,幾座龐然大物在城市之間略顯突兀。而 11 月初正值乾季尾聲的巴西,午後下起大雷雨,會場外圍在雨後不久開始積水,會場內部被因大雨拍打帆布的轟隆聲響籠罩,甚至出現漏水。

在會場中開放所有民間參加者的綠區入口,工作人員向每一名民眾發放印有大會標誌的白色塑膠杯,上頭寫著「使用這些杯子,我們可以為 COP30 省下 150 萬個拋棄式杯子。」

另一邊,場內各處都設置冰櫃,免費提供礦泉水;這些瓶裝水包裝印有利樂包裝的回收流程,展現其支持回收產業鏈。但發放瓶裝水仍造成大量垃圾。

對此,台灣世台聯合基金會 COP 專案執行長申心蓓笑稱:「很多永續為題的活動,都沒有很永續,就看你怎麼選擇,看是因為不永續而缺席?還是在大家可以看到的舞台上,做我們能做的。」

她認為聯合國的角色形同「全球共同政府」,由它帶領大家往前走了 30 年,雖然出現物價、房價高漲,或者不夠永續的情況,但 COP30 仍是一個多元對話的平台。

美國缺席恐衝擊 COP30 成果

相較往年各國領袖及代表團積極參與,近年國際領袖在 COP30 的參與度下滑也受高度關注。美國總統川普缺席,且首次不派高階官員參加,被認為使得其餘國家提交減排目標變消極。

分析指出,近年高速發展綠色能源的中國,企圖在會談中扮演更突出、更具引導性的角色。然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會親自參加峰會,中國與印度僅派出高階代表團,皆令外界擔憂 COP30 的最終成果恐怕令人失望。

本報導由願景工程基金會與伙影社合作,透過影像與現場紀實,呈現來自COP30氣候峰會現場的第一手畫面與觀察,記錄全球氣候行動的進展。

編輯

※ 完整內容請持續關注《COP30-巴西「森林COP」領導全球氣候金融與碳市場》系列報導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