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時代的臺灣 98% 挑戰:中小企業如何將永續「壓力」轉化為減碳的「競爭力」?
2025-11-12
特約記者簡永昌/報導
願景工程基金會董事長陳冲表示,中小企業占台灣企業的98%,要讓永續真正落地,就必須讓中小企業一起行動。特約攝影/李玉清
當全球暖化的警鐘一次比一次響亮,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大企業的議題。願景工程基金會董事長陳冲以同仁實地採訪格陵蘭的經歷為例,當地行政長官曾提到,如果人類繼續忽視氣候問題,格陵蘭將會成為最適合人居的地方;也就是「格陵蘭若真的變成綠地,意味著地球生態已經失控」,陳冲語重心長地說。
正因如此,願景工程基金會啟動「中小企業加速永續計畫」,更於日前舉辦「中小企業加速永續實踐論壇」,邀請到海內外專家與企業,從趨勢觀點到實際行動的分享,希望讓永續不只是理念,而能轉化為具體行動。陳冲表示,中小企業占台灣企業的98%,也是最多就業人口的來源。要讓永續真正落地,就必須讓中小企業一起行動。
中小企業是全球減碳行動的核心,台達以行動定義永續的新標準
作為提供全球中小企業落實淨零排放務實方法、資源與建議的中小企業氣候中心 (SME Climate Hub) 總監Louise Rehbinder也分享全球減碳趨勢。她表示,巴黎協定設下的 1.5°C 目標是人類能繼續繁榮的底線,而中小企業的參與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全球超過 9 成企業是中小企業,如果他們不參與,淨零轉型就不可能實現。」她堅定地說。
為此,Louise Rehbinder也提出三個具體行動方針。她建議,企業應先從自身營運著手,提升能源效率、導入再生能源並推動低碳交通,以減少直接排放;進一步則要將減碳思維延伸至供應鏈,與供應商攜手減排、選用低碳原料,讓上下游形成共同進步的循環;最終,更可透過開發具有減碳效益的產品與服務,讓綠色創新成為企業成長的新動能。同時Louise Rehbinder也提醒,越早啟動越能掌握競爭優勢,「永續不是負擔,而是進入國際市場的門票,」她強調。

中小企業氣候中心 (SME Climate Hub) 的總監Louise Rehbinder表示,中小企業的參與是淨零轉型的關鍵。記者蔡宗儒/攝影
而在國際趨勢的推動下,台灣企業也開始展現行動力。台達ESG策略整合辦公室資深處長李立仁指出,台達早在成立初期就以「節能、環保、愛地球」為企業使命,如今更將永續視為營運核心。「永續不只是口號,而要與營運策略整合。」
李立仁指出,台達的永續轉型建立在產品力、品牌力與人才力等三大基石之上。企業以綠色設計與高能效製程強化產品競爭力,並透過 ESG 評級與國際標章累積品牌信任,同時在內部推動「綠領」文化,讓每位員工都能理解並實踐永續理念。為協助更多中小企業加入減碳行列,台達更運用 AI 工具協助供應鏈夥伴尋找政府補助資源,降低轉型門檻。「推力不可避免,但可以化為助力,」李立仁說。從能源管理到綠電導入,台達電不只是示範者,更是帶動中小企業共創永續價值的推動引擎。

台達ESG策略整合辦公室資深處長李立仁說永續不只是口號,而要與營運策略整合。記者蔡宗儒/攝影從製造、品牌到出口,中小企業以多元行動走出自己的淨零路
當國際平台與龍頭企業都已持續進行永續行動,現在,真正能改變台灣產業,或許仍是占了 98% 的中小企業。
然而規模不大、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著力點?在論壇現場,三家中小企業以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串起中小企業邁向淨零的多重路徑。
來自製造業的集泉塑膠董事長詹景忠,以實際行動證明傳統產業也能走出綠色新路。早年為因應政策改變,從PVC轉向PP材質,開啟綠色材料研發之路。近年更與歐萊德合作打造全球首支再生塑料按壓頭,再生料使用比例高達 83.7%,減碳效果達 66%。同時,他們也推動「4 支回收牛奶瓶=1 支洗衣精瓶」的回收計畫,並與日月光共建閉環回收系統,讓塑膠真正實現循環再生。
「塑膠的問題不是材質而是使用方式。它原本就是為了環境而發明的,我們要讓它回歸初衷。」詹景忠強調。

集泉塑膠近年與歐萊德合作打造再生塑料按壓頭,同時與日月光共建閉環回收系統。董事長詹景忠也強調塑膠的問題不是材質而是使用方式。記者蔡宗儒/攝影而在消費端,阿默蛋糕則從人們最直接感受到的「包裝」重新定義永續。阿默蛋糕董事長周正訓表示,品牌導入「設計即永續」的概念,採用甘蔗纖維小牙刀與 FSC 認證紙材,並減少複合材質的使用。他還提到,企業要求供應商符合永續製程標準,也會讓永續思維從上游延伸到品牌的每個環節。
「美味不只在口美味不只在口感,也在責任,」周正訓說。這轉變讓阿默在競爭激烈的甜點市場中,建立了差異化的品牌信任,讓永續從包材走進品牌核心,成為新的價值語言。

阿默蛋糕董事長周正訓提到,企業要求供應商符合永續製程標準,也會讓永續思維從上游延伸到品牌的每個環節。記者蔡宗儒/攝影至於輝台公司,則以貿易業的角度展現中小企業的國際永續行動力。創立超過50年的成衣出口商,輝台公司董事長劉凱葳帶領團隊推動 ISO 14067 碳足跡管理,從原料、製程到運輸全面盤查。結果顯示,只要將尼龍布改為回收聚酯纖維,就能減碳 19.3%;再搭配冷水洗滌倡議,整體減碳可達 21%。
這項國際認證就成為輝台打入歐洲市場的關鍵,也讓公司重新找到轉型的意義。「我們只有 11 人,但仍能證明永續不是口號。」劉凱葳說。

輝台公司董事長劉凱葳說公司只有11人,但仍推動全面盤查。特約攝影/李玉清
政府與企業同行,讓減碳成為可被實現的日常
從製造到品牌、從在地到外銷,這三家中小企業的經驗共同指向了一個現實,即永續轉型沒有標準答案,但只要願意行動,每一步都能為台灣的中小企業開出新的成長路徑。
對於仍在思索如何啟動淨零行動的企業而言,政府也已建立了支援機制與輔導服務,例如動力與公用設備補助、中小微企業多元發展貸款等多項補助案,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經理陳健強建議可以預先做瞭解與準備,待政府推出新一年度的方案後,較易順利提出補助或輔導的申請,以降低轉型的技術與資金門檻,讓永續不再只是理念,而是能被落地的行動。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經理陳健強建議預先瞭解並準備,有助順利申請補助或輔導,降低轉型門檻。特約攝影/李玉清
「讓格陵蘭不要變成綠地」這一句話不只是對氣候的警鐘,也象徵著企業必須從今日開始行動。陳冲還強調,願景工程基金會啟動與 SME Climate Hub合作的「淨零承諾行動」,正是希望帶動台灣更多企業一同加入,進而協助中小企業在這場全球淨零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

願景工程基金會邀請與會貴賓啟動「淨零承諾行動」,號召台灣企業共同行動,協助中小企業在全球淨零浪潮中站穩腳步。記者蔡宗儒/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