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永續周報:從COP30到全球碳預算:升溫風險拉警報、政策與金融轉型進入關鍵期
2025-11-17
文/AI生成,記者徐柏棻編輯整理
COP30在巴西貝倫登場,聯合國與科學界示警全球仍走向升溫2.5–2.6°C高風險路徑。記者潘俊宏/攝影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COP30 在巴西貝倫開幕,聯合國與科學界警告世界仍走在「升溫 2.5–2.6°C」的高風險路徑上。路透社與《衛報》指出,本屆會議以「避免分裂、聚焦合作」為開場主軸,小島國再次強調 1.5°C 是生存底線,而富國減排動能不足亦遭 UN 直接點名。COP30 也首次把「氣候調適」置於議程前段。
《全球碳預算》最新資料顯示,2025 年化石燃料 CO₂ 排放將再創新高,達 381 億噸;若依目前速率推估,1.5°C 剩餘碳額僅約四年即被耗盡。大氣 CO₂ 濃度將升抵 425–426 ppm,陸地與海洋碳匯吸收效率因高溫與乾旱而下降,使升溫風險更難緩解。
歐洲議會於 COP30 前夕通過 2040 年減排 90% 目標,其中最多 5% 可透過國際碳權達成,展現延續氣候領導角色的意圖,但也引發部分專家質疑是否削弱產業轉型壓力。
國內方面,玉山金控發布低碳轉型計畫,以 2050 淨零為核心,強調「從高碳邁向低碳」的公正轉型路徑,並以成熟度分級系統協助企業減碳。金融業也從過往的綠能支持者,進一步成為企業轉型的治理推動者,反映台灣在碳費、綠電與供應鏈壓力下,永續金融角色愈加重要。
UN與科學界示警「升溫2.6°C路徑未改」,COP30把「適應」排上前線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COP30會議展館上發布全球降溫監測報告與如何對抗酷暑。記者潘俊宏/攝影
根據路透社報導,11/10在巴西貝倫揭幕的COP30以「避免分裂、聚焦合作」為開場主軸,聯合國氣候主管呼籲各國停止在優先議題上角力,將資源集中於強化韌性與加速減排,尤其是面對極端颶風與洪火災害風險迅速上升的脆弱國家與城市。會場同時凸顯小島國「1.5°C是生存底線」的警告與訴求。
衛報報導,UN氣候祕書長警告「失職將難被原諒」,富國失去減碳熱情的現象遭公開批評;COP30東道主亦提醒,當前多邊體系若無法確保更公平、快速且可問責的行動,將難以回應已走入日常的極端氣候與糧安風險。開幕日的政治訊號,意在為後續的融資、減排與調適談判定錨。
路透社報導,在巴西貝倫舉行的COP30上,各國首次把「氣候調適」(adaptation)排在會議前兩天主題核心,焦點放在如何讓國家有能力面對暴雨、颶風、熱浪與野火等極端天氣。聯合國最新評估指出,到2035年,開發中國家每年為提升韌性所需的調適支出,將高達3,100億至3,650億美元,但2023年實際流入的國際公共調適資金僅約260億美元,遠低於2021年格拉斯哥峰會設定的目標。
全球化石燃料CO₂排放在2025年仍將創新高、年增約1.1%,大氣CO₂可望達約425 ppm;若依現行政策與承諾,世紀末升溫軌跡仍在約2.5–2.6°C,風險包括海洋環流崩塌與珊瑚礁存續臨界值被跨越。雖然再生能源加速部署與部分經濟體「脫碳不減成長」的案例增多,但整體速度仍不足以扭轉趨勢。
(原文:Brazil's COP30 climate summit opens with a plea for countries to get along ;‘It will never be forgiven’: UN climate chief warns world to act or face disaster ; Analysis: Fossil-fuel CO2 emissions to set new record in 2025, as land sink ‘recovers’; “COP30 highlights growing need of countries for resilience to storms, flood and fires”)
2025全球碳預算:化石燃料CO₂排放再創新高,1.5°C剩餘碳額僅約四年

全球碳預算顯示CO₂排放續創新高,1.5°C剩餘碳額恐在四年內耗盡,碳匯弱化使升溫風險加劇。圖片來源/Unsplash
Carbon Brief報導,最新版《全球碳預算》顯示,2025年化石燃料與水泥部門CO₂排放將較2024年增加約1.1%,達381億噸,續創史上新高;若以當前年排放速率推估,將在約四年內耗盡1.5°C對應的剩餘碳額。報告並指出,陸地與海洋碳匯的吸收效率受高溫、乾旱與森林退化影響而走弱,使大氣濃度上升更難以緩和。
Global Carbon Project指出,2025年大氣CO₂平均濃度可達約425–426 ppm,較工業化前高出逾五成;雖有35個經濟體實現「排放下降但經濟增長」,但在全球層面再生能源擴張仍趕不上需求增長與化石燃料存量鎖定效應。
研究團隊同時表示:若各國加速淘汰煤電、抑制甲烷排放並強化造林與生態修復,2030年代中期仍有望使排放觸頂並回落。
(原文:Analysis: Fossil-fuel CO2 emissions to set new record in 2025, as land sink ‘recovers’ ;Fossil fuel CO2 emissions hit record high in 2025;World still on track for catastrophic 2.6C temperature rise, report finds)
歐洲議會通過2040減排90%目標 5%可透過國外碳權達成

歐盟通過2040減排目標,承諾較1990年減90%溫室氣體,但允許5%以境外碳權達成,引發削弱本土減排力道的疑慮。圖片來源/Unsplash
路透社報導,歐洲議會11月13日表決通過歐盟2040年氣候目標,承諾較1990年減少90%溫室氣體排放,其中最多5個百分點可透過購買境外碳權達成,實際國內需減量約為85%。此一折衷方案比多數大型經濟體更具雄心,但也低於歐盟科學顧問建議的「90%皆為本土減排」標準。
Clean Energy Wire整理指出,這項目標是在COP30前夕由各國氣候部長先行背書,被視為歐盟向國際社會展示「仍保有減碳領導角色」的重要訊號。不過,將5%減量外包給境外碳權的設計,引發部分環團與專家質疑,擔心既削弱歐盟產業轉型壓力,也可能因碳權品質不一而實際減排效果打折。
歐盟表示,未來將制定嚴格的碳權品質標準,確保購買的國際減排貢獻「真實、額外、可驗證」,並與全球碳市場改革(例如巴黎協定第6條)接軌。
(原文:EU Parliament backs new 2040 climate target ;In brief | 13 November '25)
歐盟同意啟動與英國「碳市場連結」談判:可望避免CBAM互徵、但技術整合需時

歐盟啟動與英國協商連結EU ETS與UK ETS,可望減輕英國自2026年起面臨的CBAM成本,但因兩地制度差異,真正連結可能需時數年。圖片來源/Unsplash
路透社報導,11/12歐盟各國同意啟動與英國的談判,目標連結EU ETS與UK ETS。若最終達成,英國出口商可望免於自2026年起因CBAM造成的高額邊境調整成本,歐陸產業也可獲交易效率與政策協同效益。不過,由於排放監測、配額設計與市場合規機制存在差異,實際落地恐需數年,短期內英方仍可能面臨成本壓力。
金融時報指出,此舉屬「脫歐關係重置」的一環,配合更廣泛的能源、貿易與年輕人流動議題談判。英歐此前已在5月宣佈「致力於連結」的政治意向,消息傳出時英國碳價一度跳升;但連結前提包括監管協調、國家補貼規則與資料互認,政治經濟條件仍待釐清。
(原文:EU countries ready to negotiate UK carbon market link;EU demands UK pay into budget as part of relationship ‘reset’)
玉山金控公佈低碳轉型計畫,推動企業與產業鏈永續升級

玉山金控發布「低碳轉型計畫」,以2050淨零為核心,提出轉型成熟度分級與客製化支持,強調公正轉型,協助高碳產業穩步邁向低碳競爭力。圖為玉山金控參加2023年亞太永續博覽會。記者蔡宗儒/攝影
聯合報報導,玉山金控近日發布「低碳轉型計畫」,明確將 2050 淨零排放作為核心目標。公司轉型策略包括從碳排放總量與強度雙維度進行管理,以「轉型成熟度」分級(一至七級)協助企業進入低碳階段。文章指出,玉山金控強調以「從高碳邁向低碳」為步驟,而非簡單拒絕高碳產業,並提出客製化轉型支持服務,支援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緩衝衝擊、逐步提升。
玉山金控強調「公正轉型」理念,指出轉型過程中不應忽略任一利益相關方,唯有產業鏈上下游與周邊社群都被納入,才能建構真正韌性的永續體系。並表示,未來將持續與利害關係人協作,將氣候減緩與調適行動落實於業務流程與投資評估中,長期為下一世代創造可持續價值。
金融業從「支援綠能」走向「主動參與轉型治理」的新角色,尤其在臺灣產業面臨綠電、碳費、境外排放壓力時,金融機構發揮平台與資金動員功能。隨著國際永續分類標準及綠色債券市場成熟,企業低碳轉型已成為競爭力課題,而非單純企業責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