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全球甲烷減量不如預期 專家示警:進口國必須有所作為

2025-11-18

聯合報/ 特派記者 洪欣慈 、 林奐成 /貝倫即時報導

全球甲烷減量不如預期 專家示警:進口國必須有所作為

聯合國氣候峰會昨天舉行「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的部長級會議,各國代表出席討論。特派記者潘俊宏/貝倫攝影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昨在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上發布最新的「2025年全球甲烷現況報告」,根據報告,各國至今制定的政策和所做承諾,只能使甲烷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少8%,遠低於159個國家在「全球甲烷承諾」設定的30%目標。報告發布同日,峰會召開部長級會議討論此事,法國氣候特使法拉可喊話:「各國應加大數百億資金用於甲烷減排」。

甲烷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造成氣候暖化的第二大元兇,是全球廣泛使用的天然氣主要成分,畜牧業、有機物腐爛等也會產生甲烷,短期增溫效應強,但約20年就會分解。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氣候與清潔空氣聯盟秘書長奧特表示,減少甲烷對減緩氣候暖化而言,是最快且最具經濟效益的方法之一,「是氣候的緊急剎車」。

4年前第26屆氣候峰會提出的「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將甲烷排放量較2020年減少30%。奧特說,整體而言情況確有改善,原因包括歐洲和北美推進廢棄物處理法規,以及天然氣市場成長趨緩,到2030年甲烷排放量雖仍將持續上升,但已低於原本預期值,政治承諾也有增加,已有3分之2巴黎協定締約方將甲烷減排納入國家計畫。

「方法有效,但不夠快」。奧特說,根據各國提交的最新版國家自定貢獻(NDC3.0),即使各國全面履行,預計到2030年前也只能達到8%的減排。此外,聯合國環境署監測顯示,近9成衛星偵測到的排放事件仍未被政府或企業處理。

其中能源部門有最大的技術減排潛力,成本效益也最高,占總減排潛力的72%,可以透過石油、天然氣的洩漏檢測修復(LDAR)、回收排放氣體、減少燃燒等方式減少甲烷排放。

台灣雖非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卻是進口國,年進口量約2000萬公噸,去年燃氣發電占比高達百分之47%。作為天然氣進口國,台灣可以如何在能源上貢獻甲烷減量?清潔空氣工作小組全球總監班克斯接受本報提問時建議,進口國可以參考歐盟做法,透過要求甲烷排放數據、核實、設定績效標準三步驟來要求生產國的企業,目前不只歐盟,日本和南韓也在推類似的倡議;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氣候變遷部門副主任寇托說,「生產國有責任,進口國也有可以做的事。」

昨峰會也召開部長級會議討論此事,英國氣候部長懷特表示,該國致力要在2035年以前,將包括甲烷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81%;甲烷本身減量著重農業廢棄物,希望在2030年前減少68%,在化石燃料領域,英國發起各國合作監控甲烷減排,盼建立「淨零甲烷強度市場」,加拿大、日本和德國等國都是成員,必須定期報告減排進度。

法拉可則坦言,「全球甲烷承諾」運作4年後,目前尚未「走到正軌」(達不到目標),令總統馬克宏很沮喪。他喊話,現在已有資金、衛星和無人機等科技,「只缺一個付諸實現的計畫」,各國應加大投入數百億資金於甲烷減排。

日本代表則強調,截至2023年,國內甲烷排放量跟1990年相比減少41%,也承諾繼續在農業和化石燃料部門減排並向全球貢獻科學數據。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昨針對2025年全球甲烷現況報告。特派記者潘俊宏/貝倫攝影

※ 完整內容請持續關注《COP30-巴西「森林COP」領導全球氣候金融與碳市場》系列報導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