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2050年淨零碳排,但在國發會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並沒提到碳費、碳稅、以及碳計價問題;學者認為,不應該忽略森林的角色,森林碳匯應該可以更積極運用,此外,減碳需要經費,財政部門的角色應該加入,但這次政府規畫並沒有看見。
願景工程基金會與台大風險中心共同倡議,舉辦「淨零碳排的理想與現實—與媒體的早餐約會」論壇,針對國發會甫公布的淨零碳排路徑圖,邀請各領域專家,針對「淨零路徑通不通?」以及「淨零治理行不行?」兩大面向,評析台灣的淨零碳排執行的可行性。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表示,台灣的森林面積占了三分之二 ,政府公布的路徑策略內,森林碳匯21個百萬噸,但做30年僅能增加1個百萬噸,「這是非常保守的」,也是非常浪費森林的做法。
蕭代基表示,森林應該利用,種植長大後,利用木材,一直循環,一直再種,盡量利用森林吸碳、減碳,利用木材用於各式的家具建築,把碳留在木材哩,不是讓森林任其老死;這部分在政府的規畫中,沒有考慮到,另外,木材也可以拿來作為生質能源,但同時也要做碳排放的捕獲、再利用及封存(CCUS)。
蕭代基說,目前大量排碳,是對後代子孫的「碳債」,要利用負排碳技術將碳移除,但若未來派碳量仍這麼高,移除的經費哪裡來?因此他建議,現代人開始存錢,比如挪威北海油田賺了錢,規定現代人不能使用,讓後代子孫使用,也因此,收碳費不夠,收碳稅才能抑制需求成長,另外存一大筆基金,做這工作。
蕭代基表示,這次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卻沒有看到財政部的角色,他以英國為例,英國財政部是第一個跳出來做淨零碳排並且進行報告,因為國家的財政工具在財政部手上,讓環保署收碳費碳稅,環保署僅收一點點,無法做這工作,減碳外還要儲碳,減碳要用碳計價、收碳稅,還要成立儲碳基金,利用利息購買儲碳費,可以先從森林開始做起。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表示,政府規畫淨零碳排路徑,制度上不要遺漏任何一個人;碳匯路徑放進去後,對森林管理可以加倍,建議對現有的森林,應該有更多管理。
-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