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前(30)日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台大風險中心今天主辦「淨零碳排路徑的理想與現實」,願景工程基金會共同倡議,邀請能源、空汙、電網、運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公民團體,檢視政府終於端出的路徑圖可行性。
「社會各階層都會因零碳轉型受到劇烈影響,比年金改革更劇烈。」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說。
前日政府終於公布淨零路徑圖,不少專家對路徑圖表達擔憂。包括台灣的碳排逾五成來自工業,但政府並未針對高碳排產業提出具體的轉型規範;以及高度倚賴風電及光電,忽略近來正蓬勃發展的地熱、海洋能、生質能及氫能,多元性不足,缺電風險令人憂心。
台大風險中心即將提出淨零排放建議報告,呼籲總統府成立「淨零排放改革委員會」,動態調整減碳戰略,並強化跨部會的協調、充分與利害關係人溝通,達到「公正轉型」。
願景工程基金會董事長陳冲表示,「減碳議題必須嚴肅討論,持續熱度。」
去年COP26聯合國氣候峰會後,願景工程邀請六都正副首長出席氣候變遷研討會,發表減碳治理方針;前日國發會宣布九年內投入近9千億元預算減碳,願景工程呼籲,政策的擬定與執行皆需全民監督。
國發會公布的淨零路徑圖中,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高至6成以上,引發熱議。今日與會的講者之一,中華大學企管系特聘教授許志義表示,「淨零不是環保問題,而是商業模式」,再生能源受氣候條件影響,即使發電占比如期攀升,也不可能高枕無憂。
許志義舉例,美國德州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近100%,電力現貨市場曾連續數十小時出現「負電價」,每度電價賠了近新台幣30元;與台灣同為孤島系統的美國夏威夷州的可愛島(Kauai),再生能源的發電占比也高達100%,卻因發電機組跳機、日照不足,全島4小時輪流停電30分鐘。
中央大學資訊電機學院院長林法正表示,要拉高電力備轉的量能,得靠智慧電網、儲電裝置,否則一有風吹草動,就可能跳電。
至於再生能源的「基載量能」該如何安排?目前未見於台灣的淨零路徑圖中。
前環保署署長魏國彥指出,能源局宣稱往後30年,再生能源發電增加約3100億度,其中卻沒有對氫能、地熱、海洋能提出運送與儲放空間等具體規劃。
面對淨零挑戰,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主張全民動員。
莊秉潔與中興大學的學者專家發起校內的淨零提案,購入燃料電池,供應溫水游泳池,減少碳排;同時規劃校內垃圾氣化發電,減少清運、焚燒垃圾的碳排放,也為校園節省電費。莊秉潔表示,全台大學都能成為「區域淨零碳排能源中心」,當仁不讓地推動淨零。
但他也指出,台灣低水價、低電價、低油價、低勞動薪資的褐色經濟體質,使零碳轉型的阻力更大。根據國際淨零指標,台灣整體的淨零準備度落在全球20名,落後日本、韓國,僅比產油國家好。
周桂田建議政府透過碳費、能源稅抑制碳排,推動零碳轉型的技術創新,同時累積「公正轉型基金」,將碳稅收入重新分配給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利害關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