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30日端出「淨零路徑圖」,規劃2040年達到電動車市售占比100%的目標。然而,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張學孔指出,目前的路徑圖缺乏汽機車管理與電動化策略,可預見交通運輸成為淨零路上的絆腳石。
與談學者張學孔指出,「20多年來,交通運輸都是淨零、節能減碳的『敗家子』。」他以歐盟的調查為例,能源、工業、農業、住房都有顯著的節能減碳成效,惟交通運輸成效不彰,能源消耗、碳排放皆成長8%。
交通運輸可能是淨零路上的絆腳石,張學孔認為,綠色交通的策略應該更加具體,「但在路徑圖中,並沒有2025、2030、2035分期分年的行動計畫」。
張學孔在台灣推動「綠色運輸」近30年,他細數大眾運輸的投資成效:北台灣投入250億美元完善大眾捷運系統,但在每日1450萬旅次當中,只有33%使用公共運輸;台灣西部投資150億美元建設高鐵,且北中南三個都會區都銜接捷運,但每日320萬旅次當中,只有18.5%使用公共運輸。
張學孔解釋,自駕車的外部成本包括空氣汙染、噪音汙染與肇事風險,「近四年來,全台每一年都有40萬人肇事傷亡,事故造成的損失近150億美元,相當於蓋高鐵的成本。」但「自駕者只付了(外部)應付成本的三分之一」。
他呼籲政府課稅管理自駕者的外部成本,並提供「綠色紅利(green credit)」,凡搭乘公共運輸就給予紅利回饋,透過政策引導大眾行為。
企業也可以成為綠色運輸的推手。張學孔說,科學園區的員工多選擇自駕,「產值雖高,碳卻被留在當地」,且造成上下班時間嚴重塞車。他說,如果擔心「不同公司一起搭交通車,有洩密的可能」,他建議企業要獎勵員工駕駛電動車,並進一步盤查如此能為每家公司減去多少碳排與能源的消耗。
「綠色運輸有助於淨零碳排,同時能改善公共健康」,張學孔說,交通部、內政部營建署應重新檢視重大交通建設是否符合淨零目標,「別再只是拓寬高速公路、廣設停車場」。此外,張學孔指出,電動運具的發展與ICT產業息息相關,建議交通部在產業科技會報中注入淨零思維。
許多歐洲國家目標在2030年達到電動車市售占比100%,早了台灣十年。張學孔雖肯定中央提出淨零路徑圖,開啟對話的平台,但期待「交通部更積極」,以地方或區域為中心開展淨零運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