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員拎著大塑膠袋,裏頭是一碗碗用紙容器盛裝的便當,以及裝入小塑膠袋的熱湯及飲料,一旁還附有免洗筷與塑膠湯匙。顧客走到家門口,從外送員手中接了美食,說聲:「謝謝。」
其實這聲「謝謝」,更應該送給因這頓飯而犧牲的環境品質。
問題是,台灣原有的紙容器處理量能有限,且回收體系因黑數問題尚未健全。許多紙容器最終被當成一般垃圾,送進焚化爐焚燒,不僅留下難處理的底渣、飛灰,還排放了空氣汙染物、溫室氣體。
這樣的環境危機,讓外送業者foodpanda有所警惕。
「一次性餐具的用量,每年都有統計比較,我看到真的會害怕。」foodpanda公共事務協理郭昕宜說,外送平台就像是整個增量過程的一個齒輪,持續滾動、加速垃圾的產生,「這件事我們是責無旁貸。」
改變消費習慣不容易,卻有可能
由於多數消費者是從家中或辦公室訂餐,早已擁有餐具。2019年,foodpanda在App上增加「不索取一次性餐具」按鈕,並且是預設選項,鼓勵民眾自備環保餐具。
郭昕宜表示,起初收到不少抱怨,因為民眾對於外送、外帶食物附有免洗餐具習以為常;當時許多訂餐者忘了主動索取餐具,便湧入客服抱怨、給予低分評論。
2020年,他們希望對於環境保護有進一步行動,找上RE-THINK(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舉辦淨灘活動,卻遭到拒絕。
RE-THINK團隊主張,淨灘不是外送業者該做的事,「源頭減廢」才是。
從合作店家著手,推「環境友善標章」
不過,餐點外送需有適度包裝,才能避免食物灑漏,且台灣的飲食類型多元,有些料理須分隔開來。因此他們希望找到多數民眾能接受,又確實能減廢的做法。
他們與RE-THINK合作,諮詢成大環工系林心恬教授團隊,訂出「環境友善店家」標準,從包材用量、是否提供自備容器優惠等面向,檢視店家的環境友善程度。由RE-THINK擔任審核第三方,頒給合格店家環境友善標章。
邀請店家參與計畫,並不如想像中容易。團隊進行實地訪談時,店家常質疑「做環保會打亂工作流程、提高成本」,第一波只招募了36間店家。
foodpanda為了推廣計畫,提供優惠碼鼓勵民眾訂購環境友善店家;也在App上開設專區,提高店家曝光,創造加入計畫的誘因。2021年至今,店家從36間增加至780間,許多連鎖店也陸續加入,訂單與去年相比增加68倍,未來將持續輔導店家取得標章。
不當環保魔人,減廢靠務實行動
黃之揚說,環境友善店家的計畫,是希望在可行的情況下,讓外送變成更好、更環保的版本,讓消費者有一個新選擇。
近兩年來,RE-THINK也調整了倡議方向,去年推出《回收大百科》,希望告訴民眾:「不是不能製造垃圾,而是製造後要知道這些垃圾是什麼、怎麼做好回收。」
黃之揚發現,觀念的傳遞並非難處,關鍵是民眾回到生活後是否有機會落實,並且養成新習慣。「以紙容器來說,大家知道要回收,但是很多地方卻不收紙容器。」他指出,最常發生分類問題的地點,就是垃圾桶前,因為既有場域無法提供正確的引導。
因此RE-THINK開始進行回收空間改造,協助學校、企業改造茶水間等回收空間,按照垃圾分類邏輯重新規畫,並提供明確的指引線索;團隊透過實際測試,發現回收分類的正確度可提高約50%。
醫學生創業,推廣「循環容器」外送
一群中國醫藥大學學生也看見了外送帶來的垃圾危機,他們在2021年創立社會企業「Miss Eco 一口覓食」,打造只提供循環容器的外送平台。
Miss Eco營運經理張善齊說,「容器要怎麼歸還?」「需要特別出門嗎?」這是消費者對循環容器外送最常有的疑問。
營運至今,Miss Eco每月約有100至200張訂單,主要客群是一群「認同環境保護理念」、「樂於分享服務資訊給朋友」的消費者。
四位團隊成員來自醫學背景,因此特別挑選符合健康標準的店家和食物內容;也會定期整理國際醫學期刊內容,把專業醫學知識轉譯給平台用戶,並透過Podcast節目分享健康與環保理念。
此外,他們與店家和外送員的合作模式,也和大型外送業者不同。Miss Eco免費提供循環容器給店家使用,並且對訂單金額的抽成較低;更特別招募一群認同理念、遵守交通規則的外送員,提供較高的報酬。
「我們希望不只是當醫生,而是在更多方面,現在就能影響世界。」張善齊說,他們想打造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外送平台,推廣零廢棄的生活方式,並且帶來新的消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