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社會創新 永續新生活
教育創新、數位學習是少子化台灣的永續解方
  • 標準
  • sdg
  • sdg
  • sdg

教育創新、數位學習是少子化台灣的永續解方

2022-10-14 記者/周妤靜
「少子化的台灣,如何在五十年後,依然是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呂冠緯指出,勞動力減少的未來,不再有「人口紅利」。他強調,教育必須改變,並鎖定個人化學習、非認知能力與專案學習力等三大目標。

由願景工程基金會與社企流主辦、星展銀行(台灣)共同策動的「永續行動嘉年華」,針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舉辦「未來論壇」,探討後疫情時代的創新教育。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名譽教授李吉仁、被譽為教育界Netflix的Hahow 共同創辦人江前緯及麥肯錫全球董事李曉廬等深耕教育的行動者,分別從實驗學校、線上教學及全球研究的角度分享見解。

個人化的數位學習 不能沒有教師引導

在未來論壇中,深耕教育領域的行動者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的創新教育」。左起為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呂冠緯、台北市教育局長曾燦金、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王慧蘭、線上學習平台Hahow共同創辦人江前緯。記者陳靖宜/攝影

「教育也有看不見的手,」線上學習平台Hahow共同創辦人江前緯表示,爸媽和社會的期待、職業收入的高低,甚至性別刻板印象,都限制了學生適性發展的可能。「老師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學生需要一個模範。」江前緯說,資訊爆炸的時代下,更需要教師陪伴學生找到專長、看見自我價值。

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王慧蘭強調,教育部「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的政策前提,是「生生有老師」,有老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科技學習。這也是均一教育基金會與「為台灣而教」送老師到偏鄉現場的原因。

台北市教育局長曾燦金指出,未來人才是斜槓、跨域,「培養孩子的競爭力,資訊科技就是重要的工具。」台北市教育局與均一教育平台合作,短短兩年在數位學習、智慧城市均獲國際獎項,他表示,期待未來有更多公私協力的機會。

誠致教育基金會承接公立中小學,為屏東、花蓮、雲林等偏鄉小校注入創新教育能量。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李吉仁說,學校不能再提供「定型化知識」,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疫情衝擊及人口與環境變遷,「未來越來越不可知。」

李吉仁說,老師與學生一樣看不見未來,卻要帶著學生解決複雜問題,「是一項高風險行業。」今日的老師務必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學習者為中心,「當孩子能夠適性發展,才會成為未來企業需要的人才。」

後疫情時代更應該重視「非認知能力」

15日未來論壇的場次爆滿,「教育創新」深受社會關注。記者陳靖宜/攝影

「考試成績可以帶我們走到什麼樣的人生發展?能幸福嗎?對社會有貢獻嗎?」為台灣而教董事長劉安婷說,兩者並不直接相關。至於「非認知能力」如自制力、同理心、適應力,常常是學科成績顯示不出來的,「但在後疫情時代更重要。」她強調,孩子能因此適應變動劇烈的社會,有能力自主學習。

麥肯錫全球董事李曉廬指出,美國在COVID疫情下曾大規模停課,學生因此中斷學習。根據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研究報告,未竟的學習(unfinished learning)可能降低終身收入,最多損失61,000美元(約新台幣188萬元)。她表示,「弱勢孩子受到的衝擊更大。」

李曉廬說,65%公司在疫情後數位創新技術與需求提升,「溝通、彈性、適應性都是未來世代需要精進的能力。」

KIST花蓮縣三民國中校長林國源說,想辦法減少國中會考拿到「待加強(C)」等級的學生很重要,但要提升學生的學力是有前提的,「 人很複雜,他的家庭貧困、心理負擔,需要的是支持系統,安頓好才能投入學習。」

今年三民國中的棒球隊單月贏下兩座全國冠軍,球賽及學業成績同時進步。林國源表示,三民國中的老師陪伴學習無助、情緒波動很大的孩子,「關鍵不是給予知識技能,而是老師在孩子的身心和習慣培養上貢獻努力。」

呂冠緯指出,長達三年的疫情,全球都在適應遠距學習、自主學習模式。數位學習因此從邊陲竄升為教育創新的熱門議題。均一教育基金會、為台灣而教與誠致教育基金會組成「教育創新合作社」,辦學校、做內容、送老師到偏鄉,不僅改變教育不平等,也在創造社會的永續力。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