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危機 都市氣候難民
地下街是無家者避暑天堂,氣候變遷下的求生策略與極限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地下街是無家者避暑天堂,氣候變遷下的求生策略與極限

2022-10-24 記者/蘇彥誠

今年五十八歲的嚴先生,在台北車站一帶生活已超過十年。白天時,他會接零工,有時當舉牌人,有時支援廟會工作,有時則擔任臨時清潔工。到了夜晚,天地就是他的家。每晚六點,車站人員便允許他將行李搬至車站周圍定點,築起自己的窩。

對嚴先生這樣的無家者來說,沒有家的蔽蔭,以肉身直接承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面對天氣變化,無家者有一套求生策略

「前幾年夏天真的很熱,晚上還是(攝氏)35、36度,要到半夜兩點溫度才會降下來一點。」嚴先生說,熱到睡不著時,他會走到二二八公園的廁所沖涼,或是穿更涼爽的衣著,避免中暑。

遇到炎熱的白天,他就待在有冷氣的車站大廳、地下街,或是公立圖書館。他也牢記車站裡兩台公用飲水機的位置,靠此補充水分。若看見年紀大的無家者中暑或暈倒,他和身邊的同伴會呼叫救護車,協助送醫。

嚴先生說,對於一年四季的天氣變化,他已有了一套求生策略,應對高溫、颱風和寒流等狀況。「人會變通,不可能笨笨地讓自己曬太陽。」他舉例,車站一帶有很長的地下街,這就是無家者最好的避暑天堂。

嚴先生揹著大包小包的家當走進捷運地下街,帶我們走訪無家者避暑、避寒的短暫棲身之處。記者陳靖宜/攝影

相較高溫,颱風與寒流對無家者的生活影響更大,因為他們必須躲在室內,無法像平時那樣圍在車站周邊;幸好,這幾年社會局、社福機構有了一套處理模式。每當颱風警報發布後,或是溫度低於攝氏12度,社會局會開啟地下街一處當作避寒處所,讓無家者休息,並派保全在旁守護他們的安全。社福機構也會協助運送棉被、睡袋,提供他們禦寒。

遭遇突發事件,無家者的脆弱性再次顯露

不過,個人應變、社福機構的協助仍有極限,只要意料外的事件來襲,無家者的脆弱性就再次顯露,生活方式面臨巨變。這兩年爆發的疫情,就是明顯的例子。

疫情高峰時,嚴先生失去所有工作機會。車站大廳也禁止群聚、久待,就連飲水機都遭停用。在這情況下,他頓失僅有的經濟、飲食來源,白天沒了工作,也找不到棲身處。

「疫情的時候,社會局發一些水給大家,叫大家多喝水,然後找陰涼的地方。」嚴先生回想,去年三級警戒時天氣炎熱,他被迫離開車站大廳,幸好最終找到落腳處,在華山公園的樹蔭下乘涼,並且靠社會局提供的食物、礦泉水,就這樣度過艱難時期。

社工師李佳庭表示,疫情三級警戒期間,許多公共空間關閉後,無家者便無處可去,「未來面對同樣疫情的時候,我們政府有沒有可能做得比去年更好?」

疫情三級警戒封鎖公共空間,許多無家者被迫在戶外面對極端高溫。記者陳靖宜/攝影

今年各國頻傳極端氣候事件,熱浪、水災、乾旱和颱風肆虐全球。台灣雖非首當其衝,卻也不該忽視氣候變遷的威脅。許多科學研究更顯示,氣候變遷可能加速傳染病的發生。

李佳庭期望,政府對天災、疾病有更周全的預防及應變策略,並且必須顧及無家者、貧窮者的生存空間。以嚴先生為例,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對他的生活掀起波瀾;只要發生一次災害,在缺乏預備下,既有的社福體系可能不堪一擊。在氣候風險日漸升高的此刻,台灣社會亟需更全面的調適策略。

極端氣候下,人類還有選擇嗎? 前進COP27——聯合國氣候峰會全系列報導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