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各種看見 高齡長照 陳乃菁專欄
陳乃菁專欄:將父母送到安養中心後,見面好還是不見面好?
  • 標準
  • sdg
  • sdg

陳乃菁專欄:將父母送到安養中心後,見面好還是不見面好?

2022-12-05 陳乃菁診所院長、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癲癇科兼任醫師/陳乃菁

兒女輩因為照顧高齡父母的困難,決定將送老人家到機構,內心已經是萬般糾結;殊不知送進去後,還是左右為難,很多事情不知如何是好。如吳小姐這樣來找我討論的家屬不在少數:「我媽媽最近對我們很憤怒,原本還算心平氣和,但現在都不開心了。」

我在腦海中回憶吳家的狀況:吳媽媽和吳爸爸大約八十多歲,長年居住於鄉間,吳媽媽罹患心臟病和失智症,吳爸爸是主要照顧者,只是自己年紀也大了,好幾年的照顧工作讓他疲憊不堪。

其實吳爸爸是疼愛老婆的,只是他表達愛的方式造成錯誤的照顧,比如他總是鼓勵吳媽媽多吃,還特別煮高營養的食物,此外生活大小事都搶著幫忙做,導致短短兩年內吳媽媽就胖了15公斤,對她的健康反倒有害。相比之下,吳爸爸因為過勞瘦了不少。

吳小姐慎重考慮後,覺得這般「老老照顧」缺乏照顧品質,再下去搞不好爸爸先倒下。於是,幾經掙扎與討論之後,吳小姐將媽媽送到合適的機構中。

一開始,我確實也擔心吳媽媽不能適應,但好幾次追蹤生活狀態、抽血報告後,我發現她的抽血指數都改善,體重減輕,氣色很好。回診時,雖有失智症,但整體問答和對話都算是流暢,我就放心了。

那麼為什麼吳小姐又來找我討論呢?

陳乃菁專欄:將父母送到安養中心後,見面好還是不見面好。圖/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狀況是這樣的:有天吳爸爸突然動念要送水果到機構內給吳媽媽,剛好吳小姐有空,於是父女倆一起到機構拜訪。對他們來說,這是愛的表達,但接收到水果的吳媽媽卻突然意識到自己被送入安養中心,更為難的事實是:老伴還住在家中,只有她被送到機構。

吳媽媽那天看著窗外長久沉默,從那天起,她好幾次問機構內工作人員:「我可以回家嗎?我先生在家嗎?」她再也無法忍耐,長久以來壓在心底的失落感。

吳小姐好苦惱:「乃菁醫師,我媽媽是失智症患者啊,她怎麼會一直記得這件事情?」

我說:「妳媽的確有失智症,可是每個患者的記憶點都不同,例如過去我們每三個月回診,妳媽忘了很多事情,但總會記得『我有五個孩子』呢。」

我口氣一轉:「我想,她會一直記得的事情,代表她真的很在意。她最在意自己沒和妳及爸爸一起住在家裡。」

吳小姐嘆氣:「上次不該和爸爸一起出現。其實,之前我們去看她都是分別去的,那時候她和我或爸爸分開談話都沒問題。現在她應該是覺得,我們把她遺棄了。那天過後,儘管我們依舊分開去看她,她卻已經陷入自己的哀傷之中了。其實,爸爸也想過要一起去住安養中心陪她,但我勸他不要,因為機構管理嚴格,他受不了的,爸爸就遲疑了。」

我想一想,這無法靠藥物,一時間也找不到更好的解方,只好勸吳小姐多視訊和多去機構拜訪,慢慢靠時間化解媽媽的心結了。

但吳家的故事讓我聯想起黃家,黃小姐送爸爸去機構:「陳醫師,我送爸爸去安養中心,安養中心的人說這很類似送小孩去學校,老人家剛入住都會想家、想家人,所以,他們要我們家屬在頭兩個月都不要去拜訪,工作人員會看他狀況,適應得好一點時再通知家屬。我乖乖照做。但我好後悔,因為等我去看他時,我爸瘦了十幾公斤,沒過幾個月就去世了。」

當然黃家長輩的離世不見得和入住機構直接相關,但類似這樣的案例都讓我思考:送長輩到機構,到底要怎麼幫助長輩更順利適應。其中最關鍵的應該還是與長輩本身的體會有關。

陳乃菁專欄:入住機構不見得一定是錯誤,機構管理和家屬多方都需要更多的溝通和智慧來面對。圖/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入住機構不見得是錯誤。例如我的患者高爺爺,他是下肢癱瘓的患者,離婚又只有一個兒子,兒子和媳婦整天為賺錢養家已經忙碌不堪,高爺爺曾和他們一起生活過,體會到晚輩想照顧他,但真的能力不足,於是懷抱著感恩的情緒,好好在機構內生活。因為他理解每個月的機構費用並不便宜,兒子媳婦為了賺他的安養費用也辛苦了。

所以當長輩本身憂鬱時,我們該怎麼辦呢?當然每間安養中心有自己長年累積下來的知識,以及標準流程,可是他們的建議適合每一個家庭嗎?對家屬來說,到底是要多去看長輩,還是暫緩呢?看或不看都是兩難啊。

再說,當長輩情緒低落時,無法只靠藥物處理,那麼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長輩,也減低家屬的愧疚呢?特別是針對罹患失智症,他們無法理解入住機構的必要性,和前因後果。因此,機構管理和家屬多方都需要更多的溝通和智慧來面對。

陳乃菁專欄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