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觀點 觀點新世代 社會
心情「感冒」也可以請假──心理假在大學漸成風潮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心情「感冒」也可以請假──心理假在大學漸成風潮

2023-04-06 政大新聞系學生/溫岳陞、范文倢、黃靖評
「青年憂鬱」已是全球嚴峻問題之一。該如何安撫不安的靈魂?除了近年討論的補強校內諮商人力之外,源自外國的「心理假」也漸成解方之一。台灣已有中山大學、實踐大學率先實施不須醫師證明的「心理假」;政大、台師大也剛通過「心理假」措施。究竟此法是否有效,以下是政大新聞系學生的專題報導:

「那時候家裡完全不知道我的情況,我當時已經計劃好,隔天學期結束就在學校跳樓。」

就讀實踐大學四年級的木木(化名),說著一年前到精神科就醫的過程。當時高中好友為此通報學校教官與聯絡家長,並協助她入院治療。52天的住院過程,院中單純的環境使她情緒趨於穩定,但沒有好轉。木木說自殺意念不會完全消失,壓力大時還是會浮現,出院後的日子仍在學習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一頭金髮、戴著貝雷帽,木木大方地分享自身經歷;難以想像眼前的她,曾有過自殺的念頭。心理不適,對青年來說比生理病痛更難以覺察也不易說出口。身旁的人也許正受憂鬱所困,當學生情緒無法被學校心輔資源及時發現與回應。若心理假能作為另一種解方,受憂鬱所苦的青年生命會不會有新的可能?

「心理健康假」如同生理假,不用證明也能請

近年來,台灣社會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升。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21年「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導」統計,高達25%的國高中生曾考慮過自殺,嘗試自殺約佔10%;全國自殺通報個案中,也以15至24歲的22.6%占比最多。各級學校意識到心理議題制度化的重要性,依《學生輔導法》增加校內專業輔導人員的配置與培訓。除了法規制定,引導學生覺察身心狀況是校園心理教育更加重要的一環。

有鑑於此,2022年國內多位立委聯合要求大學研議全面設置「心理健康假」,使心理不適成為請假的正當理由,目的是鼓勵學生積極自我覺察,在身心不適時獲得喘息,引起大眾討論。心理假制度比照女性生理假,不需附請假證明;搭配導師制與諮輔單位介入等配套措施,整合校內資源適時關懷追蹤個案。

2019年美國奧勒岡州率先通過了學生自發提案的「心理健康假(mental health days)」法案,成為了心理議題的新解方,猶他州、緬因州、科羅拉多州及維吉尼亞州各級學校也接連開始提供心理健康假。

國內大專院校中,中山大學、實踐大學領先各校,相繼於2021、2022年設置心理假。台灣師範大學、東華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等校的學生會也於2022年積極倡議實施心理假,其中成大、政大及台師大也陸續在今(2023)年通過設置心理假,台灣大學則透過校園生活支持方案,補助學生使用專業諮商資源。

然而,大專院校心理假的全面實施,能否使青少年的壓力得到紓解?大學校園內是否還存在對心理假標籤化的疑慮?心理假可能為學生濫用嗎?

大學作法各異,防範濫用非優先考量

中山大學心理假2021年率先上路。施行首年無人以此理由請假,但111學年開學至今,有150人次使用心理假,占總請假人次的2%。至今有9人在4個月內請假三次以上,經心理師主動關懷,一人開始接受諮商。學生使用線上請假系統申請,不需經過導師核可、不需附上證明,一學期內請假次數亦無限制,只要在事後經任課老師確認即可。不過,學生若有請假,系統皆會通知導師,由導師、諮輔單位視個案情況決定是否介入關懷。

實踐大學於2022年9月開始實施,學生由線上請假系統送出申請,導師准假後,系統即會通知當日任課老師。每學期最多申請次數以三次為限,若學生達到心理假三天的上限,請假系統會擋下學生的申請並通知導師。校方期許導師能作為第一關,收到學生請假通知後主動關心學生,若學生請假達三天上限,導師則會與同學討論受助意願,再由諮商中心接手與學生進行晤談。

跟中山大學相比,實踐大學實施兩學期,學生迄今使用心理假的次數已過1000人;面對可能遭濫用的疑慮,實踐大學諮商中心彭韻治主任表示,雖然心理假不需附上證明,但學生是否負起學習的責任,不會因多了心理假而改變。

除了前述兩校由校方推動實施外,台師大則是由學生領銜提案設置心理假,研擬於112學年開始試辦,每學期以五次為上限,不需附上醫生證明。前師大學生會理事長馮輝倫表示,當時提案設立校內心理假,是因為校內心輔資源不足,「心理假能救一個是一個,這是權衡後的作法。」

對於心理假可能遭到濫用的疑慮,馮輝倫認為這無法完全避免,若有濫用情形任課老師應該看的出來,但不能因為少數的濫用個案,而否定心理假的立意。

而台師大校方也從善如流,在今(2023)3月底的校務會議上通過決議,提前一個學期開始設置心理假。

專家認為,心理假制度可以讓學校進一步關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狀況。圖/取自MotionElements

心理假使用者經驗談:請了假然後呢?

晚間9點,服裝設計系專業教室裡車機的運轉聲依然清晰,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二年級學生圭愚(化名)還在趕製課堂作業。她說,設計系課業壓力龐大,在有心理假以前,也曾經因為作業做不完而請假趕工,心理假的出現,對她而言多了喘息機會。

曾申請心理假與接受校內諮商的圭愚表示,在諮商晤談以外的生活,仍有喘不過氣的難受時刻,透過心理假短暫休息而好轉。不過兩次請心理假之後,皆未收到導師關懷;她認為校方需統一並落實導師關懷的機制,導師的一句關懷,能讓有潛在需求的學生有求助管道,關懷互動的結果,也可作為校方心輔措施調整的依據。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四年級的學生木木表示,111學期她已達一學期申請三次心理假的上限,同樣未曾因請心理假而受到導師的關心。但她認為,大學導師與學生見面時間少,對學生的了解未必深入;對校內心理資源的了解也不如諮商中心,認為由諮商中心做關懷與後續評估的介入更為恰當。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四年級學生L(化名)則說,沒有聽說過同學使用心理假,政策在同儕間亦無引發討論,自己是意外在請假系統發現有心理假可使用。

對於是否希望請假後導師、諮商師介入,L說:「關心對我來說不太必要,老師只要批准就好了。」平時她和導師的接觸並不密切,若有心事需要找人訴說,導師並非最佳人選。她也嘗試過校內諮商,不過當時和心理師的互動不如預期,也因不敢要求更換諮商師,最終作罷。對她而言,無論導師或諮商師的關懷,都不如留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時間與空間。

國內大學響應國際趨勢,開始設立心理假,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請假之外的配套措施,還需根據使用者的經驗持續修正。

國內多所大學開始實施心理假措施,高中是否需要跟進則尚待討論。圖/取自MotionElements

中學生也心好累,心理假推動還有賴各方共識

相較於大學端已經開始有制度化的嘗試,國內中學生的心理問題與自殺情況同樣嚴重,卻還沒有設置心理假的案例可循。

作為高中心理假制度化的倡議者,行政院兒權小組青少年諮詢學生代表、台南二中學生梁朝勛談起他的構想:中學生常因為人際或是課業因素感到疲憊,但其中許多壓力不需獨自承擔。「慢慢發現,大家對於心理健康這件事情,其實是有感覺、有感受的。」他希望藉由推動制度變革,讓學生在面對身心困擾時,能勇於說出內在感受。

他回憶國、高中時,分別有朋友疲於人際及課業壓力,為身心問題所苦,甚至有自傷情形,因此想短暫請假離開學校獲得緩衝與休息時間。參考中山大學與美國高教心理假的作法後,他認為心理假也應進入高中校園,因此在擔任兒少代表期間,便以心理健康假作為提案目標。

身為學生代表,梁朝勛認為行政院對此議題十分關切且支持;行政院兒權小組也於2022四月通過決議,要求教育部研擬高中校園設置心理健康假。然而礙於高中有國立與縣 / 市立之別,因主責機關不同,即使心理假制度獲得行政院支持,短時間內仍難在全國高中同步落實。

心理假只是第一步,強化支持系統仍是關鍵

對於心理健康假設立的目的,諮商心理師張慧嬅分析,個體因應壓力的方式受文化影響,台灣的青少年可能會歸因於自我抗壓性不足而不願求助。她認為,「事前教導學生辨別自己的心理狀態、何時需要求救與休息,比直接給心理假更合適。」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李維倫則對心理假制度化存疑,他認為,若各校都在沒有看到心理假的追蹤成效就選擇跟進,是非常奇怪的現象。

面對急遽變化的社會環境、升學制度與人際網絡困擾,校園作為學生主要的生活場域,除了等待修法,如何為身心尚未穩定的青少年引路,才得以編織出足以承接脆弱心靈的社會安全網。推動心理假作為第一步嘗試,後續的成效追蹤與改進方向仍需持續關注。

若需要進一步協助,可聯繫以下單位 ●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編輯/劉十賢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