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人權 小心歧視 憂鬱歧視
一年250個年輕人自殺,如何從「死亡回顧」看見社會問題?
  • 標準
  • sdg
  • sdg
  • sdg

一年250個年輕人自殺,如何從「死亡回顧」看見社會問題?

2023-05-26 記者/劉十賢

今(2023)年初的豐原高中的一名學生疑似因為長期遭到師生霸凌,多次求助外人未果,最終選擇輕生,事件轟動全台,許多人批評校園心輔機制完全失靈,沒能接住這條年輕的寶貴生命。

近年來,15~24歲青少年自殺身亡人數呈上升趨勢,每年約有250條年輕生命消逝,15歲以下的人數從2018起,年年達雙位數,顯示兒少身心問題亟需被重視。

針對青少年自殺問題,立法院25日召開「兒少自殺原因回溯調查機制」公聽會,立委及民間團體呼籲教育部、衛福部等機關將現行法規「應進行六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的施行範圍擴大為18歲以下,並建立一套質化研究機制,了解青少年自殺的系統性因素。

雖然逝去的年輕生命無法挽回,但應將逝去者的痛編織成更綿密的社會安全網,別讓遺憾一再發生。教育部次長林明裕允諾,會深入研究會中各界提出的要點, 「只要是對孩子有幫助的事,我們都願意努力以赴。」

逝者「可追」,才知如何修補社會

衛福部的自殺通報資料,會將自殺原因粗略分類,其中因「校園學生問題」自殺者在五年內急遽提高六倍,數字可以看見嚴重性。

但「校園學生問題」定義不明、範圍過大,自殺學生的個案資料往往又散落在教育、公衛、警政等不同主管機關,缺乏系統性回溯機制,難以梳理出更細緻的原因。立委范雲指出,「弄不清楚是課業繁重、升學壓力、霸凌或管教不當,就很難落實預防。」

長年關注兒少福利議題的人本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馮喬蘭表示,近年多起引發全國關注的青少年自殺事件,都看見學生遭教職員侮辱、浮濫記過等不當管教情形。儘管事發後針對個案檢討、調查,根深柢固的校園文化問題仍難未因此全面改善。

馮喬蘭進一步說明,現行自殺事後調查體制強調「個案究責」,反而沒能深入看見考試領導教學、兒少遭忽視歧視等結構性問題,檢討報告中,各方引述有利說法以逃避責任,對預防下次憾事沒有幫助。

「要思考如何調整現況,才能避免再有孩子落入無助處境。」她建議比照英國、澳洲,建立青少年自殺回溯機制,納入兒權、兒童心理、教育等不同背景專家,研究各個案背後的社會脈絡問題,每年公開調查報告,而且要確保結果能對政策產生影響力。

自殺沒單一原因,回顧不等於辦案

台大健康促進所所長張書森補充,補充,自殺事件不會只有單一因素,不建議將來政策持續使用「原因回溯」一詞。攝影/蔡宗儒

國內的兒少死亡回溯機制並非一片空白,只是既有基礎不足以回應青少年問題。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規定,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進行六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並定期公布分析結果。台大健康促進所所長張書森分析,法規訂定六歲以下,主要是關注虐童案件。

台灣少年權利與福利促進會理事長林月琴則主張修法擴大此機制,將18歲以下的死者都納入範圍,用國家力量照顧更多受壓力所苦的青少年,與會人士多表贊同,立委邱顯智等人也承諾協助推動。

不過,專家提醒,機制命名應再斟酌調整。

承辦兒童死因回溯分析專案的成大公衛所教授呂宗學說,國際主流研究方法「兒童死亡回顧」(Child Death Review, CDR)不該被狹隘翻譯為死因回溯,「CDR著重透過研究死者們的情境脈絡,啟發後續防治作為,而不是調查特定個案的細節。」

張書森補充,自殺事件不會只有單一因素,不建議將來政策持續使用「原因回溯」一詞,「好像是在暗示要破案、要找到唯一的凶刀。」他認為機制應突破個案思維,同時比較所有個案的共通性問題,「全面回顧,才能擬定多層次的預防策略。」這也是英、澳以年度,而非以個案為單位公開調查報告的原因。

站在教學現場,高雄市甲仙國小校長陳姚如認同回顧機制及加強輔導工作的重要性,「希望有完善配套,以及經專家擬定的明確策略、教案,方便非心輔專業的教師執行。」如果新制度只是帶來更多表格、宣導會議,對第一線反而是壓力。

現有機制如何相「輔」相成?

輔導室進行小團體輔導。圖/頭家國民小學Flickr提供

兒少身心問題引發各界關注,公聽會除了討論建立回顧機制,也檢討目前的輔導措施。

立委吳怡玎說,受到智慧型手機的影響,青少年實體社交機會減少,加深心理健康問題嚴重性。王婉諭則認為,台灣的情感教育不足,許多家長會告訴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忍耐、撐一下就好」,等危機出現往往來不及挽回。

林明裕表示,教育部透過心理健康課程、介入性輔導、自殺防治策略等機制,確保不同情況的孩子,都能近用輔導資源;鄭淑心也說明衛福部正持續加強高樓防墜等危險防治措施。

范雲認為,管制墜樓等致命性自殺方法,短期而言固然重要,但防治自殺動機才是治本。

王婉諭說,根據監察院的調查,2018~2019自殺身亡的學生中,有七成未曾接受校內輔導資源。師培、專輔人力聘用、在職教師進修等環節都需要精進。

行政院兒少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學生代表聞英佐指出,多數學生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走進輔導室,輔導室也少主動接觸學生,導致對學生掌握度不足。攝影/蔡宗儒

「兒少不只是活著就好,而是要健康的活著。」與會的行政院兒少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學生代表聞英佐說。

他指出,多數學生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走進輔導室,輔導室也少主動接觸學生,導致對學生掌握度不足,「假設我突然輕生,學校可能完全沒資料去理解我的動機。」自殺防治,得先從平時的輔導機制開始落實。

國中會考在上週末落幕,立委陳培瑜有感而發地分享,考試結束當晚,很多孩子並沒有吃大餐慶祝,而是走回補習班,搶著報名先修課程,「這種現象表示教育結構需要檢討。不只自殺的孩子,還有更多人處在身心焦躁當中。」

陳培瑜說,期待透過公聽會能讓更多人關心我國青少年的身心問題,回饋到家庭和教育體系當中,希望未來有一天這件事不再需要被討論。

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編輯/孫文臨 圖片編輯/陳靖宜、蔡宗儒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