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總統選戰逐漸白熱化,選民們睜大眼睛在看候選人能端出哪些政見,決定台灣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向,其中氣候政策更是備受關注。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發民調顯示,超過六成民眾期待總統候選人將氣候治理列入政見。
綠色和平今(31日)公布氣候政策建議書,呼籲下一任總統應將2030年再生能源目標提高到40%,才能跟上國際淨零碳排的趨勢,並帶領台灣邁向淨零碳排。
目前表態參選的候選人中,民進黨賴清德提出2030再生能源目標只有30%、國民黨侯友宜更低只有27%、民眾黨柯文哲則提出再生能源加核能占比達40%,擬獨立參選的郭台銘目前尚未提出能源轉型目標。
總統大選拼氣候政見 柯、賴、侯皆不及格
氣候危機迫在眉睫,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未來10年是人類挽救氣候危機的最後機會,減碳行動刻不容緩。從化石能源轉為再生能源的「能源轉型」,是邁向淨零碳排至關重要的路徑,國際能源總署(IEA)評估,全球若要達成淨零碳排,2030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需達到60%,世界各國也紛紛提出綠能發展路應。
其中美國、德國、澳洲極具野心,提出2030年綠電占比達80%的目標,歐盟、日本、印度等國也提出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40%以上的目標。
反觀我國,總統蔡英文在2015年競選時將「2025年綠電達20%」作為重要政見,上任以來雖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但七年過去,我國綠能占比僅由2015年的4%提高到2022年的8.3%,還不到原訂目標的一半,幾乎確定無法達標。
然而,面對氣候危機,能源轉型沒有放慢腳步的時間。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張皪心指出,「面對全球以淨零經濟為驅動力的競賽,臺灣必須急起直追,加速再生能源發展、為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是下一任總統的必考題。」三位候選人綠能政策慢半拍,不僅無助達成淨零碳排,也讓企業在全球綠色供應鏈中失去競爭力。
張皪心表示,近期美國和歐盟分別通過《通膨削減法案》和《淨零產業法》,透過政府補助和減稅促進再生能源發展,《通膨削減法案》更被認為是史上最大的氣候投資,上路一年內刺激5,000億美元(新台幣15.9兆元)投資推動淨零的相關計畫,並帶來約17萬個工作機會,應對氣候危機也能促進經濟成長。
下一任總統該選誰? 氣候領袖政策辯論會10/21登場
綠色和平主張,除了要提出有遠見的再生能源目標,更重要的是「碳排減量目標」。目前歐盟已訂出2030年減碳55%的目標,美國及日本也喊出要減碳50%的目標。相較之下,我國2020年減碳2%的目標跳票,國發會訂出的2030年減碳目標更僅有24%,遠遠落後國際。張皪心表示,目前三位總統候選人也皆未提出2030年減碳目標及策略,選民難以判斷誰才是真正的氣候領袖。
張皪心呼籲,總統候選人政見應納入2030年溫室氣體減量40%的目標及具體路徑。
有減排目標,也要有具體方法。綠色和平建議,要加速再生能源發展,必須重視地熱、海洋能、小水力等多元綠能發電,也可以參考新加坡將社會住宅屋頂釋出給企業設置光電板,並完備地熱與氫能發展的法規。
舉例來說,臺灣許多地熱潛力點位於國家公園內,因此地熱開發困難。鄰國日本也有類似情況,日本為了提高地熱發電,逐步放寬地熱規範,並訂定地熱開發處理方法,要求能源業者要與溫泉業、環保團體與農民達成共識。地熱大國紐西蘭,也要求地熱業者開發過程中要與當地原住民共享地熱資源,提供經濟回饋、就業機會和社區基礎設施改善。
在住宅及運輸方面,綠色和平建議在六都設置為「淨零示範區」,推動零碳住宅與交通。以義大利為例,米蘭的「零碳社會住宅」計畫使用使用100%再生水,100%再生能源替住戶省下水電開銷,同時在社區設置共享電動車,減少私有運具。美國紐約則自2026年起規範新建築禁止使用瓦斯爐改用電磁爐,減少甲烷排放。
此外,綠色和平也強調要保育自然碳匯,森林不僅能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具有碳吸附的「綠碳」,政府應盤點森林碳匯,確保森林的固碳能力與生態價值。海洋中的海草床、紅樹林與濕地減碳效益也非常重要,是達成淨零碳排不可或缺的「藍碳」,台灣作為海島國家,卻長期忽視海洋保育,立法院應盡快通過《海洋保育法》,讓海洋生態、漁業資源能夠永續發展。
為讓選民判斷手中的選票應該投給誰,臺灣首次「氣候辯論會」將於10月21日登場,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表示,目前賴清德、柯文哲、侯友宜都已表態參加,希望屆時候選人能夠提出更具體的氣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