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完中秋,又迎來國慶連假,想旅行的心蠢蠢欲動。但今年氣候災害頻傳,《紐約時報》提供七點旅遊建議,出遊前請為氣候變化做好心理準備。
世界氣象組織(WMO)九月發布最新數據,指出今年是史上最熱夏天;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對此表示,全球面臨「氣候崩潰」。《TIME》進一步分析氣候相關詞彙演變,揭示人們如何理解氣候問題。
面對氣候危機,有些減碳策略實施多年,如日本推動「清涼商務」政策快20年,曾被認為不莊重的短袖西裝外套,成為逾八成職場的夏日穿著。也有新萌芽的反抗力量,六位葡萄牙年輕人向32個歐洲國家提告,指責政府未能積極應對氣候問題。
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指出,若積極發展綠能、不開發新的化石燃料,仍有希望實現1.5°C氣候目標。近期美國加州政府控告五大石油公司,指責他們淡化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危害。台灣持續推動「運具電動化」,民眾明年起能把電動機車的碳權賣給工業區,進一步促進綠能發展。
極端氣候影響旅遊規劃 「不可預測」成常態
【The New York Times】今年六至八月是北半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三個月,世界各地更出現野火、暴雨、熱浪和洪水等氣候災害。旅遊記者Paige McClanahan表示,氣候變遷為旅行帶來許多變數,人們得學著調適。
Paige McClanahan給出數點旅行建議,包括:在旅途中尋找保持涼爽的方法、改變旅行時間、出遊計畫保持彈性調整空間、為空中亂流做好準備......等等。
(原文:‘Unpredictability in the System,’ and Other Travel Lessons From the Summer of ’23)
用詞大PK:「氣候變遷」如何贏過「全球暖化」?
【TIME】1975年,美國《科學》期刊刊出一篇以氣候為題的論文,讓「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首次出現在印刷品中;但接下來10年,媒體引用該詞次數不到10次。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人感受到極端氣候的存在,描述氣候問題的詞彙也變得多元,包括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氣候危機(climate crisis)、氣候崩潰(climate breakdown)、全球氣候異變(global weirding)等等。
《TIME》從LexisNexis資料庫蒐集半世紀以來的媒體資料,了解氣候相關詞頻變化。結果發現,「全球暖化」曾是話題中心,但「氣候變遷」後來居上,成為近20年描述氣候問題的主要用詞。《TIME》分析指出,這與詞彙是否容易理解、人們對外在環境的感受、政治人物如何論述等因素有關。
(原文:Our Vocabulary Is Adapting to a Hotter Planet)
抗高溫兼減碳 日本86%職場響應「清涼商務」
【The New York Times】為了節能減碳,日本自2005年實施「清涼商務」(Cool Biz)政策,鼓勵企業每年五月至九月將室內冷氣溫度維持在28°C。在這段期間,日本上班族不用穿西裝、打領帶,可以改穿短袖Polo衫和亞麻襯衫等更輕便、涼爽的服飾工作。
「清涼商務」政策實施了快20年,根據日本環境省調查,目前有86%的企業響應這項措施。但隨著夏天越來越長,去年日本官方取消該政策的硬性時間規定,鼓勵企業根據氣溫變化轉換穿著;一些城市表示,他們將持續實施「清涼商務」措施到十月。
(原文:Where Did All the Dark-Suited Japanese Businessmen Go?)
重要氣候訴訟一覽:六青年告32國、產油州政府吿石油公司
【AP、DeSmog】六名年齡介在11歲至24歲間的葡萄牙青年表示,政府沒有好好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侵犯他們的人權,將歐洲32個國家一狀告上歐洲人權法院。這六名青年在非營利組織「全球法律行動網絡」(GLAN)的協助下,自2017年開始籌備訴訟,經過線上募資、2020年正式提告等一系列行動後,上周三迎來首次聽證會,預計在九個月到一年半內做出裁決。
另一件重要的氣候訴訟出現在加州。加州政府今年九月向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殼牌集團(Shell)等五大石油公司提告,指控他們隱瞞和歪曲燃燒化石燃料的風險,並誤導大眾該產業正在轉型,如殼牌集團今年六月宣布,將不會兌現先前「逐步減少石油產量」的承諾。氣候律師和環保人士認為,這是迄今針對石油產業規模最大的訴訟;且加州作為產油州向石油公司提告,意義重大。
(原文:6 young climate activists take European governments to court over climate change、Why California is Taking Big Oil to Court — and Why it Matters)
民眾也能買賣碳權?明年汰換電動機車可獲碳權、賣給工業區
【環境資訊中心】「運具電動化」是台灣2050淨零轉型的12項關鍵戰略之一。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建議政府提供機車行銷售獎金,及補助民眾新購車及每月電池資費,提高車行轉型與民眾購買電動機車的誘因。
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已編列預算協助車行轉型及民眾購車。明年還會開放民眾出售換購電動機車碳權與空污額度給工業區,一輛最多4,000元;若加上現有補助7,000元,一輛電動機車最高可獲得1.1萬元補助。初估開放1萬輛,但實施時間與詳細執行方案尚未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