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追蹤 氣候五四三
環團檢核三總統參選人氣候政見 稱減碳強度皆不足、憂淪「漂淨零」
  • 標準
  • sdg
  • sdg
  • sdg

環團檢核三總統參選人氣候政見 稱減碳強度皆不足、憂淪「漂淨零」

2023-12-11 記者/邱怡瑄

2024年總統大選倒數一個月,有環團檢視三黨總統參選人的氣候政見,結果發現,三人雖然都依照「2050淨零目標」提出減碳規劃,但強度不足:僅民進黨賴清德提出2030年減碳目標,仍落後國際趨勢;也有環團指出,侯友宜和柯文哲提出要重啟核電廠,缺乏風險評估和可行性。且三人在產業轉型、公正轉型、公民參與等項目都缺乏具體規劃。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認為,三位總統參選人提出的氣候政策都不完整。「2030年減碳目標消極,就必須指望2030年到2050年間有進展。那現在喊2050淨零,就有『漂淨零』的嫌疑。」趙家緯說。

僅賴提出2030減碳目標 且落後國際趨勢

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共同組成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今天上午舉辦「2024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記者會,從2030減碳目標、2030電力結構、碳定價、再生能源、產業轉型、公民參與及公正轉型等七大項目,檢核三位總統參選人的氣候政見。今日記者會結束後,也會把氣候政見的檢核結果寄到競選辦公室,請三名參選人回覆。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若要將全球暖化控制在升溫1.5°C以內,全球2030年須相較2019年減少43%的溫室氣體排放。

但在三位總統參選人的氣候政見中,侯友宜和柯文哲都沒有提出減碳目標;僅賴清德沿用國發會去年提出的2030年24±1%的減碳目標,這也不符國際減碳趨勢。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三人對制定2030年減碳目標過度消極,建議都要列出具體目標,並加嚴至減碳40%。

三人碳定價政策缺乏中長期規劃 民團籲:短期碳費、長期碳稅

若要邁向淨零,透過「碳排有價」抑制溫室氣體排放是關鍵。在「碳定價」方面,林彥廷提到,賴清德主張「碳費先行」,並規劃透過優惠費率、抵換額度等工具鼓勵減碳,但抵換額度——即俗稱的碳權——在國際社會中早有「漂綠」嫌疑,且向企業提供碳優惠費率無法如實反映排碳成本,「變成讓企業左手付碳費,右手拿補貼。」林彥廷說。

三人之中,只有柯文哲提出包含碳稅和碳費的「多元碳定價」政策,並主張每年公布碳定價收入和使用情形。林彥廷說,公開碳定價收入用途是對的政策方向,但三位參選人都缺乏中長期的碳定價規劃;侯友宜目前未提出相關政見。

林彥廷建議,碳定價政策方向應定為「短期碳費、長期碳稅」,由財政部主責課徵碳稅,並將碳稅收入回歸全民,避免用於補貼高碳排企業。

林彥廷說,為了落實此政策,總統參選人應提出「碳稅」及「碳費」的具體銜接期程;且在沒有優惠費率的前提下,建議碳費至少每噸500元起徵,並在2030年把碳定價提升至每噸3,000元,才能促使高碳排產業積極減碳。

無人提出綠能細部配比 環團批候、柯提重啟核電廠不切實際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常務理事李翰林指出,三組參選人提出的2030年再生能源目標落在27%至30%之間,差異不大,卻都缺乏各類型綠能的細部配比目標,很難讓社會理解其配比是否合理可行。台灣氣候行動網絡主張2030年時,再生能源占比應提升至40%;其中,風力發電佔17%、太陽光電佔19%,剩下4%由地熱和水力發電補足。

除了發展再生能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提到,侯友宜和柯文哲都主張重啟核電廠。然而從現實來看並不可行。首先,唯有核一至核三全面延役,才能達到他們宣稱的發電量,但核一已經進入除役程序、核二因燃料池爆滿而提前停機,核三也已經過了延役申請期限,核四甚至未完工。 「並不是任何一個人上台後,說要重啟核電廠就能重啟,還要經過修法和核電廠的安全檢查。」崔愫欣說。

崔愫欣建議,應該在非核的情況下,將燃煤發電占比削減至10%以下,才符合國際主張2030年已開發國家無煤,2040年全球無煤的目標。

剛參加完COP28返台的趙家緯也表示,上周美、日等22國在COP28倡議全球核能應在2050年前提升三倍,以達淨零目標,引發許多討論。但從昨(11)日台灣時間晚上八點出爐的COP28決議草案中來看,並沒有核能需提升三倍等字眼,而是強調2030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高到目前水準的三倍,以及節能進步幅度要加倍。「這才是重點。」趙家緯說。

產業轉型和公正轉型需並進 但缺乏具體政策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葉品咸表示,三位參選人都有提出產業轉型政見,但欠缺對於高碳排產業,如石化、鋼鐵、水泥業的具體轉型政策,令人擔憂。他指出,高碳排產業的減碳狀況是台灣2050淨零目標的成敗關鍵,以高雄市為例,2021年淨排放約5700萬噸,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約2000萬噸的碳排量來自中鋼。

葉品咸說,高碳排產業通常也會帶來高汙染,「不應該讓人民為了無止盡的產業發展, 犧牲環境權、健康權,以及居住權。」他呼籲各參選人不應只停留在輔導、獎勵的傳統思維,應積極思考如何強化現有的管制手段,並把具影響力的政策工具納入政見中,才能驅動高碳排產業階段性減碳、列出清晰的轉型路徑,進而實現淨零目標。

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為避免一般民眾的工作權和生活權受到損害,「公民參與」和「公正轉型」缺一不可。趙家緯指出,台灣現行淨零政策忽略民眾「知」的權利,政府公開資料給太慢,給的內容也太少,公民被視為被動的政策響應者,而非能主動一起投入淨零解方的人。

趙家緯建議,政府應把辦淨零展的力氣,拿來進行扎實的社會溝通,並建立完善的氣候訴訟制度,才有助於完備公民參與機制。

至於「公正轉型」議題,三位參選人都肯定公正轉型「不遺落任何人」的原則。但趙家緯認為,三位參選人除了提出要籌措基金作為財源外,缺乏更具體的規劃。他建議,各主管機關與地方政府可合作掌握各地不同產業、職業身分、脆弱度的群體,在轉型過程中會碰到哪些挑戰,才能提供最適切的幫助,例如:讓勞方掌握更多資源與資方談判、協助從事高耗能產業的勞工轉職等等。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表示,三位總統參選人的氣候政見來源以政見發表會簡報、選舉官網等正式文件為主,不包含社群發文、參選人副手和該黨黨員發言。檢核結果都會放在今日上線的「2024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網站,未來會根據政見增補進行調整,也歡迎更多選民一起瞭解未來總統的氣候政見,共同監督其政見內涵。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