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人物 願景行動者 環境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跟大海談戀愛的男人
  • 標準
  • sdg
  • sdg
  • sdg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跟大海談戀愛的男人

2024-03-12 記者/孫文臨

海上掀起了白浪水霧,海面一片混沌濛濛。岸緣浪濤越翻越高,像一道正在漸漸關閉的門扉。」當我坐在獨木舟上、雙手緊握著船槳,準備朝著太平洋破浪而出的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在〈擱淺〉中所寫的這段描述,如果沒有抓準時機趁海洋之門關上之前迅速穿過海浪,就會撞上那扇門,翻船落海。

「落海也別緊張,海會接住我們,因為我們都有穿救生衣。」蘇帆海洋基金會的教練劉家緁鼓勵著學員。

slide

參加蘇帆無碳體驗的學員以及教練。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參加蘇帆無碳體驗的學員以及教練。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在蘇帆教練的協助下,數著海浪起落的頻率準備出發。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蹲坐在礫石岸的蘇達貞教練,不僅注視著大海的起伏,也看著在海上訓練的教練及學員。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教練們看準時機立刻盡全力把獨木舟往前推去。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學員們在船上奮力揮動船槳,試圖讓獨木舟加速衝過逐漸關閉的海浪、直直地往太平洋飛奔而去。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除了岸上的教練外,每艘獨木舟上也有教練在船尾陪伴划行。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獨木舟從出發到返程,學員只要稍有不慎就會被海浪給打落海。攝影/蔡宗儒

落海的學員重新爬起、站穩腳步,吐出口中的鹹水、重新穩住呼吸,把獨木舟扶正,雙手緊握著船槳,跟著教練坐回船上,站在船尾的助教雙手扶著獨木舟,半個身子沒入混濁的浪濤之中,摒棄凝神等待著指令。

蹲坐在礫石岸的蘇達貞教練,雙眼注視著大海浪緣,像是個經驗豐富的水手,默數著海浪起落的頻率。大海彷彿呼吸般,一吐一吸、一開一闔,才剛剛關上的海洋之門又旋即開啟,蘇達貞看準一個恰當的換氣,用中氣十足的聲音大喊:「推!」劃破海浪與石頭碰撞的嘈雜聲,助教立刻用盡全力把獨木舟往前推去,我在船上奮力揮動船槳,試圖讓獨木舟加速衝過逐漸關閉的海浪、直直地往太平洋飛奔而去——

slide

蘇帆海洋基金會位於台11線上,一個不起眼的樹蔭底下。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蘇帆海洋基金會位於台11線上,一個不起眼的樹蔭底下。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退休後的蘇達貞老師搬到花蓮東海岸定居,打造了蘇帆基金會的環境。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利用天然日光以及自然涼風,蓋出一間蘇帆海洋學堂。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在蘇帆海洋基金會內,大夥都是打赤腳行走,用身體感受大地的溫度和紋路。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蘇帆基金會成立後積極推廣「親近海洋」,還在基金會中立著「以海立國」的標語。攝影/蔡宗儒

蘇帆海洋基金會:「拖鞋教授」打造的「脱鞋教室」

沿著台11線從花蓮往南,行經遠雄海洋公園,海岸山脈東側的太平洋一望無際,海天一色的蔚藍海洋令人心曠神怡,讓台11線被譽是「台灣最美的公路」,這幾年也吸引愈來愈多豪華度假飯店及歐式莊園民宿於此落腳。在諸多光鮮亮麗的海景飯店中,獨獨有一個不起眼的木板,歪歪斜斜寫著:「蘇帆海洋基金會」,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不像其他飯店為了營造海景,把原本的樹木移除,改種整齊劃一、低矮的熱帶灌木。走進蘇帆,首先見到的不是百萬海景,而是一顆一顆的原生種樹木,林木扶疏、綠意盎然的環境,這些的樹木在蘇帆來以前多已存在,當時設計建築時也留下讓樹木生長的空間,與樹共生。

「那時候在蓋房子的時候,有學生好心提醒我說,老師你要把樹移走,不然以後會影響到建築物的地基結構。」蘇達貞當時就告訴他的學生,「如果哪天樹木影響到了我的房子,請記得要幫我把房子拆掉,不要把樹砍掉,因為蓋一間房子只要半年,但一棵樹要長到這麼大,卻要20年。

寧可拆掉房子再蓋一間,也不要為了房子把樹給砍掉,這就是蘇達貞2009年創立蘇帆基金會時,「與環境共好、與自然共處」的初衷。

蘇達貞老師的身形魁武、皮膚黝黑宛,頭上的髮色宛如花蓮的礫石灘灰黑相間,一點也看不出來已經年過70歲,幽默風趣的他,見到訪客的第一件事就是請大家「把鞋子脫掉」,跟他一起打赤腳,踩在礫石、泥土、草地上,用身體感受大地的溫度和紋路,只要用心觀察周遭環境,赤腳其實也不危險。

蘇達貞說,以前自己在大學當教授,教海洋活動的課程,為了方便水上活動就都習慣穿著拖鞋,但大學裡面大部分的教授都是穿球鞋、布鞋、皮鞋,沒有穿拖鞋上課的教授,「所以大家就覺得我穿拖鞋很奇怪,被稱做是『拖鞋教授』。」

退休以後他搬到花蓮東海岸定居,打造了蘇帆基金會的環境,他發現住在這裡連拖鞋也不用穿,不只行動自如,生活也更簡單,他開玩笑地說,很多孩子在這裡住久了,都習慣打赤腳,「後來走到大馬路被柏油路面燙到,才想到自己忘記穿鞋子。」

slide

參加蘇帆無碳體驗的學員以及教練。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參加蘇帆無碳體驗的學員以及教練。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教練們會先在岸上教導學員們認識獨木舟裝備及操作方式。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認識完裝備後,學員們會先在安全的封閉水域中學習划獨木舟。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學員們兩人一組,先後在基金會內的封閉水域中練習操作獨木舟。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蘇達貞說之所以會選擇以「獨木舟」來推廣,是因為這是最容易入門的一種海洋活動,先讓大家能放下對海的恐懼與抗拒,才能鼓勵人們開始親近大海。攝影/蔡宗儒

扭轉海洋的恐怖形象,邀請大家與海談一場戀愛

蘇帆基金會創立於2009年,那年蘇達貞準備從大學退休,想趁退休前做做點不一樣的挑戰,當時國片《練習曲》在台灣刮起單車環島風潮,於是他便計畫帶學生一起去環島當作畢業旅行,但騎單車環島不夠看,他們要挑戰沒人做過的「划獨木舟環島」。

蘇達貞帶領學生花了半年時間訓練,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完成划獨木舟環島的創舉,一群人在海上待了兩個月,經歷過無數次爭吵與挫折,也培養出深厚的革命情感,平安歸來以後,蘇達貞與學生共同創立了「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希望能把他們對海洋的熱愛,以及在海洋探索過程中獲得的感動與體驗延續下去。

蘇帆基金會成立後積極推廣「親近海洋」,還在基金會中立著「以海立國」的標語。「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但我們的教育卻從小就教孩子畏懼海洋、遠離海洋,這是不對的。」蘇達貞說,這樣的教育導致台灣出現愈來愈多「恐海族」,不僅失去親近海洋的意願,也會導致台灣獨特的海洋文化逐漸消亡。

蘇達貞說,海洋教育就是探索教育的起源,是人類挑戰自我、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凡事都有風險,海洋活動的風險不該被過度誇大,也不該因為風險就畏懼海洋、遠離海洋,而是要瞭解海洋環境並做好適當的教學訓練及安全防護,去進行海洋活動。

為了實踐這一理念,蘇帆基金會成立至今,致力為不同族群設計、推廣、實踐安全的親海教學活動:「不老水手」帶領退休銀髮族親近海洋,年紀超過80歲的學員也能出海,感受大海的趣味;「黑暗水手」協助視障者參與海洋活動,雖然看不見,但能聽到、摸到、嚐到、感受到大海的滋味。在一次次的教學活動中,目前已累計帶領上千名學員出海活動,以實際教學去證明,「海洋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可怕」。

蘇達貞解釋,其實海洋活動有非常多種,潛水、海泳、衝浪等等,之所以會選擇以「獨木舟」來推廣,並不是他特別偏愛獨木舟,而是因為這是最容易入門的一種海洋活動,先讓大家能放下對海的恐懼與抗拒,才能鼓勵人們開始親近大海。

學員來到蘇帆參加活動,會先認識裝備,在安全的封閉水域中學習划獨木舟,接著坐在海邊「做天然的海浪SPA」,練習帶著浮標在海水中游泳,穿著救生衣適應水性後,才會坐上獨木舟破浪而出。

蘇達貞說,「有一位海洋探險家說過:『我不是去征服海洋,而是去跟海洋談戀愛。』我很喜歡這句話,也希望每一個來到蘇帆的人,都能放下對海的恐懼與誤解,跟大海談一場戀愛。

聽著蘇達貞訴說著與海戀愛的經驗,讓人想到達悟族的海洋文學作家夏曼藍波安寫過的一句話:「故事總有結束的時候,男人不出海,豈有故事可以被流傳呢?」

slide

為了讓海洋教育可以向下扎根,蘇帆的志工老師劉家緁在2023年近一步成立了「蘇帆蒙特梭利海洋學校」。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為了讓海洋教育可以向下扎根,蘇帆的志工老師劉家緁在2023年近一步成立了「蘇帆蒙特梭利海洋學校」。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劉家緁老師透過親近海洋的課程和環境教育的實作,結合海洋教育和蒙特梭利教育方法,期許能教育出「知海、愛海、親海」的海洋之子。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蘇達貞這幾年更致力於實踐低碳生活,提出「一週一無碳日」的倡議,也進一步提出「慢衣、慢食、慢行、慢活」的無碳生活方式。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在設計建築物時,也會留下樹木生長空間,與樹木共生。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使用天然日光減少電燈照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除了蒐集雨水使用,也用太陽替代烘乾機,一點一滴去實踐對低碳生活的想像。攝影/蔡宗儒

從海洋探索的教育家到低碳生活的實踐者

這幾年蘇帆也吸引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來到蘇帆當志工推廣海洋教育,為了讓海洋教育可以向下扎根,蘇帆的志工老師劉家緁在2023年近一步成立了「蘇帆蒙特梭利海洋學校」,透過親近海洋的課程和環境教育的實作,結合海洋教育和蒙特梭利教育方法,期許能教育出「知海、愛海、親海」的海洋之子。

除了推廣海洋教育,蘇達貞這幾年更致力於實踐低碳生活,提出「一週一無碳日」的倡議,響應聯合國永續目標及全球氣候行動。蘇達貞說,這幾年愈來愈多人談永續,但他認為永續不只是國家政策、能源轉型、企業治理等遠大的目標,而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習慣。

蘇帆透過自身多年來在東海岸的永續生活實踐,進一步提出「慢衣、慢食、慢行、慢活」的無碳生活方式。「慢衣」是讓每一件衣服穿久一點,減少快時尚的消費與浪費,穿衣服講求舒適保暖而不需要重上時尚名牌;「慢食」則是要跟「速食」唱反調,不吃外來進口、工業化生產的農產品,而是選擇在地、小規模,甚至是自己耕作的農作物,減少食物浪費與碳排。

「慢行」強調「開車不如騎車、騎車不如走路」,以深居簡出的方式生活,避免高碳排的出國觀光旅遊。「慢活」則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天然日光減少電燈照明,引入自然涼風和種樹遮蔭降溫替代使用冷氣,他們搜集雨水使用、用漂流木當燃料,用太陽替代烘乾機,一點一滴去實踐他們對低碳生活的想像,並希望推廣出去,讓更多人可以體驗永續生活的美好之處。

slide

蘇帆教室準備了自家種植的九層塔、青椒、菇類,讓學員們首座窯烤PIZZA。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蘇帆教室準備了自家種植的九層塔、青椒、菇類,讓學員們首座窯烤PIZZA。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從擀麵皮到放食材都是學員們按照自己的愛好所搭配。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學員們陸續將自己手作的PIZZA放入窯烤爐,體驗這難忘的滋味。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蘇達貞認為,在蘇帆選擇最簡單的烹調方式、最悠閒的生活步調,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就是要證明無碳生活不必等到2050年,而是現在立即可行。攝影/蔡宗儒

讓理念如海浪般持續擴散,蘇達貞的永續無碳願景

花蓮這幾年隨著國旅興盛,海岸線上有愈來愈多為觀光客打造的獨木舟旅遊行程,業者為了方便用餐都會直接替遊客叫外送便當,卻也造成許多一次性餐具垃圾。在蘇帆上課那天,他們特別準備了自家種植的九層塔、青椒、菇類,讓我們自己手作窯烤Pizza,或許未必美味,但絕對是難忘的滋味。

蘇達貞認為,在蘇帆選擇最簡單的烹調方式、最悠閒的生活步調,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就是要證明無碳生活不必等到2050年,而是現在立即可行,而且無碳生活也能舒適與愜意。蘇帆協會也提出一週一天無鞋、無肉、無車、無家電的倡議,從一個禮拜一天開始,讓更多人慢慢轉向無碳生活的未來。

slide

從海洋文化到無碳生活,蘇達貞一步一步將自己的願景,像太平洋的浪一樣拍打、向外擴散。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從海洋文化到無碳生活,蘇達貞一步一步將自己的願景,像太平洋的浪一樣拍打、向外擴散。攝影/蔡宗儒
【願景行動者】蘇達貞:蘇達貞說,雖然要改變所有人很困難,但至少可以從一小部分的人開始實驗如何「低碳」生活,然後慢慢擴大影響力。攝影/蔡宗儒

蘇達貞說,雖然要改變所有人很困難,但至少可以從一小部分的人開始實驗如何「低碳」生活,然後慢慢擴大影響力。

推廣無碳生活,就像是推廣海洋文化一樣,雖然台灣還是有很多人對海洋有誤解、畏懼海洋,但因為蘇帆這些年的努力,已經讓上千人願意瞭解海洋、親近海洋,如果也能讓上千人慢慢朝向低碳生活轉型,或許也會像太平洋的浪一樣,不斷拍打、永不停歇的向外擴散出去,形成一個巨大的力量。

蘇帆海洋文教基金會創辦人蘇達貞的願景。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