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山林保護 願景回響
種紅樹林賺自然碳匯?  專家提醒:錯誤種植將影響濕地生物多樣性
  • 標準
  • sdg
  • sdg
  • sdg

種紅樹林賺自然碳匯? 專家提醒:錯誤種植將影響濕地生物多樣性

2024-05-09 記者/孫文臨

環境部日前公告「紅樹林植林」與「海草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未來可能成為企業取得碳權的方式之一。參與該方法學研究的中興大學生科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指出,根據2023年的研究統計,台灣的紅樹林與海草床碳吸存能力,每年已達4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對我國達成淨零碳排目標有所貢獻。

不過,長期研究台灣海岸濕地生態的中興大學生科系教授施習德則提醒,目前台灣海岸的紅樹林過度擴張已造成許多問題,危及招潮蟹、鳥類、鱟等生物的棲息環境,降低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也影響到河道的排水能力導致洪患問題,國內外很多地方都為了移除紅樹林而傷透腦筋,種植紅樹林前須審慎評估。

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長廖梅雅(左起)、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中興大學生科系教授施習德同台分享對紅樹林管理的經驗。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環境部公告海草及紅樹林減碳方法學草案 學界意見分歧

為滿足社會各界對溫室氣體減量及抵換的需求,目前環境部已公告35種減量方法學,絕大多都是以工業技術方式減碳,僅有「植樹造林」一種自然碳匯減量方法。隨著生物多樣性及碳匯受到愈來愈多企業重視,環境部四月中旬公告了「紅樹林植林」與「海草復育」減量方法草案,希望提供更多元的減碳方法。

林幸助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紅樹林與海草床是海岸生物多樣性熱點,同時具有碳匯與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服務功能,如果這兩種新的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能順利通過,可以吸引企業投入資源復育紅樹林與海草床,加速保育生物多樣性與增加碳匯,達成雙贏。

不過,林幸助提到,紅樹林或海草床雖然有固碳功能,但土壤可能會排放甲烷及氧化亞氮兩種溫室氣體,因此在方法學中有明訂,自然碳匯的計算都必須扣除這兩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林幸助也提醒,紅樹林及海草的復育地點必須審慎評估,種植後也要嚴密監測與管理生長範圍,避免影響周邊生態及水文環境。他也強調,減量方法學草案中有嚴格規定,復育海草床及紅樹林需使用台灣原生物種,且妥善管理監測才能產生碳抵換額度。

「種植紅樹林不但無助於提高海岸濕地的生態,錯誤種植更會危害到潮間帶的生物多樣性。」施習德日前受邀出席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共生未來:引領生物多樣性與ESG」論壇時多次呼籲,企業不該為了碳匯而亂種紅樹林,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後果。

施習德:紅樹林擴張影響生物多樣性、台灣特有種招潮蟹受衝擊

投入台灣海岸濕地生態研究30年的施習德指出,紅樹林確實有生態功能,但必須要在原本就有生長紅樹林的區域才會有正面效益,「而台灣現存的紅樹林都不是本地種,而是強勢的外來種,因為過度擴張已嚴重影響到台灣特有種『臺灣旱招潮』的棲息地。」

施習德認為,臺灣旱招潮的棲息地受到許多破壞,包含興建濱海工業區、污水處理廠、垃圾掩埋場,及開闢非法魚塭等人為開發,「但最嚴重的問題是紅樹林擴張。」他指出,澎湖青螺及嘉義東石的臺灣旱招潮族群都因為紅樹林面積擴張而消失滅絕。

施習德指出,紅樹林之所以會影響到河口的生物多樣性,是因為紅樹林生命強韌、生長快速,鬱閉成林後會遮蔽陽光,導致底下泥灘地的微藻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微藻消失後,螺貝類等底棲生物就失去食物來源,底棲生物消失後,蝦蟹、鳥類也不會再到紅樹林覓食,近年來國內外生態學者都得出類似結論。

施習德表示,實際走入紅樹林就會發現,紅樹林的深處不僅沒有招潮蟹,螃蟹、多毛類、底棲的無脊椎動物密度也都明顯下降,另外在金門的研究也發現,連活化石「三棘鱟」的棲息環境也受到影響,「在紅樹林區域沒有鱟棲息,遠離紅樹林區域才會看到稚鱟。」

淡水河口關渡平原因紅樹林過度擴張,水鳥棲息面積縮減,已著手進行疏伐管理。圖片來源/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施習德說,紅樹林過度擴張不僅危害生態,也會造成泥灘地陸化影響防洪及排水,台灣很多河道都因為紅樹林過多而變得狹窄,必須花錢整治。同時紅樹林也會藏污納垢,很多廢棄物都會淤積在紅樹林底下難以清除,導致惡臭、蚊蟲等環境髒亂問題。

施習德指出,這幾年有愈來愈多國家意識到紅樹林擴張對海岸生態的破壞,已經開始著手移除紅樹林,在美國夏威夷、紐西蘭、香港都分別積極移除擴張的外來種紅樹林,以保育本土物種並改善海岸的水文環境,中國也開始討論要限制紅樹林種植,「紅樹林的擴張,已在全球許多地區造成生態災難。」

生態學者研究發現,清除紅樹林有助於提高生物多樣性

在台灣,新竹從2007年至今已經投入3000萬進行紅樹林清除工作,新北市的淡水、彰化芳苑和雲林麥寮也開始著手清除紅樹林。

長期推動紅樹林清除工作的彰化縣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指出,彰化芳苑地區的海岸於1983年種植了5公頃的紅樹林,當時是為了防止海岸線退縮,替代消波塊,原本立意良善,卻沒有想到後續會過度擴張,2007年擴散到19.5公頃,2019年又擴大到25公頃,已經導致垃圾淤積、棲地改變、生物多樣性下降、河道縮減排水不易等問題。

施月英表示,雖然彰化環盟從2006年就開始號招志工進行紅樹林清除,紅樹林的生長速度快、繁衍能力很強,例如海茄苳8到9個月的幼苗就已經可以繁衍下一代,彰化的海岸泥灘地平坦寬廣,導致紅樹林擴張的速度很快,清也清不完,「目前我們已經跟第四河川局達成共識,如果有海岸工程施作,就一併移除周遭的紅樹林。」希望防堵紅樹林持續擴散。

施習德說,生態學者調查發現在紅樹林清除後,底棲生物量、招潮蟹、蝦、貝類及鳥類都有明顯增加,「顯示移除紅樹林有助於提高生物多樣性。」

施月英指出,根據臺灣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LTSER)彰化站研究,彰化芳苑泥灘地的紅樹林一處後,疏伐區的螃蟹種類和數量都明顯多於茂密區的紅樹林。

根據臺灣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LTSER)彰化站研究,彰化芳苑泥灘地的紅樹林一處後,疏伐區的螃蟹種類和數量都明顯多於茂密區的紅樹林。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雲林濁水溪的麥寮出海口是特有種台灣旱招潮最重要的棲息地,近年來也受到紅樹林擴散影響。為此荒野保護協會與雲林縣政府及台塑集團合作進行紅樹林清除,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長廖梅雅說,透過企業與志工合作、連縣長都帶縣府一級主管走進泥灘地清除紅樹林,讓當地的紅樹林獲得控制。

廖梅雅說,紅樹林清除後,鳥類開始出現,代表當地的食物鏈生態完整,令人振奮,希望有更多地方政府及企業意識到紅樹林對河口生態的影響,「移除紅樹林移除要長期、且西部海岸沿線都要一起來做,否則今年清完了,明年馬上又會生出來。」

荒野保護協會與雲林縣政府及台塑集團三方合作,在麥寮出海口進行紅樹林清除與舒服,維護生物多樣性。圖片來源/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紅樹林減碳能力杯水車薪 劉少倫:減少化石燃料才是真正有效

施習德強調,並非只有紅樹林可以固碳,鹽沼、泥灘地也同樣有固碳能力,政府相關單位應整合生態學者、水利單位和農業部等各界意見,審慎評估人為介入自然生態系的決策,避免短視減碳功能而重蹈當年誤植紅樹林的政策,造成未來要付出更高的代價處理紅樹林的生態傷害。

事實上,台灣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高達2億9700多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紅樹林及海草床的減碳能力約僅佔千分之一,可說是杯水車薪,比起寄望自然碳匯,實質減少碳排更為實際。

東海大學生科系教授劉少倫引述,《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評論文章指出,目前所提倡的「藍綠碳」,對於全球氣候暖化控制在1.5度以下的目標而言,是緩不濟急的解決方案,實現淨零排放的關鍵在於迅速減少化石燃料排放,「如果無法認識到迅速降低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則所謂的藍綠碳僅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手段。」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