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企業ESG 環境韌性 環境韌性
直擊海洋新生命  台達攜手海生館水下直播墾丁珊瑚產卵
  • 標準
  • sdg
  • sdg
  • sdg

直擊海洋新生命 台達攜手海生館水下直播墾丁珊瑚產卵

2024-05-15 記者/孫文臨

「生了生了!」在經過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漫長等待後,船上盯著水下畫面一整夜的工作人員,終於看到了盤星珊瑚的口部,冒出了數百顆米粒大的粉紅色卵子,珊瑚卵彷彿是雪片般隨著海流飄散到漆黑的大海之中。透過直播畫面,線上同時有數百人一同見證了珊瑚媽媽產下海洋新生命的魔幻時刻。

這些珊瑚精卵將在茫茫大海之中漂流、相會、授精,其中大部分會成為海洋中海洋生物的食物,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珊瑚,能夠幸運成為受精卵,找到一處合適的地形附著、生長、茁壯,成為一株新的珊瑚礁、新的海洋生態熱點。

墾丁珊瑚產卵夜潛。攝影/孫文臨

珊瑚產卵時刻難以預測 水下直播可遇不可求

每年的農曆3月23日是媽祖誕辰,同時也是墾丁後壁湖地區珊瑚產卵的時刻,媽祖生的前後一個禮拜,都有許多潛水愛好者會來到墾丁後壁湖的海岸邊,帶著手電筒摸黑夜潛,希望能親眼目睹海底珊瑚產卵的情況,是當地期間限定的「海底夜市」。

海生館副館長陳德豪指出,珊瑚產卵的時間受到溫度、潮汐、光線、海水營養鹽等因素影響,依照過往經驗,墾丁海域的珊瑚大多會在三月滿潮後的第8天出現較大規模的產卵情況,特別是當太陽落下到月亮升起的這段時間,被海洋學者稱為「全暗期」,有較高的機率觀察到珊瑚產卵的狀況。

不過,陳德豪也說,其實生物繁衍的機制相當複雜,很難精準算出珊瑚究竟會在哪個時間點會產卵,目前許多科學家還在持續研究珊瑚的繁殖機制。

台達電基金會與海生館及水下三十米團隊合作,出動三艘船、20多位潛水員進行珊瑚產卵直播任務。攝影/孫文臨

為了這次的水下珊瑚產卵4K直播,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海洋生物博物館攜手,與曾獲得金鐘獎的「水下三十米」製作團隊合作,出動三艘船、超過20位工作人員,從直播前一周就開始下水觀察珊瑚的產卵情況,尋找可能觀察到產卵的區域及個體。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與海生館主任王立雪也接受密集潛水訓練,首次挑戰「海底主持」任務。

王立雪說,根據過往的經驗,要判斷珊瑚是否準備要產卵,會先觀察珊瑚蟲口部的膨脹情形,可以看到卵子慢慢累積在口部,把觸手收回來,但每次要等待的時間不一定,「有時候運氣好等一分鐘就看到了,有時候則要有耐心慢慢等待。」她說,通常在珊瑚產卵的同時,附近海域中的小魚及浮游生物數量也會特別多。

提高珊瑚基因多樣性 海生館採集精卵助產保種

珊瑚蟲的繁殖方法很多,可分為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陳德豪解釋,無性生殖的珊瑚存活機率高、生長速度快,但基因多樣性較低;有性生殖則有機會增加珊瑚族群的基因多樣性,讓珊瑚生態系提高抵禦環境變遷的生命韌性。

珊瑚的有性生殖又分為「排放型」及「孵育型」兩種形式。王立雪解釋,孵育型的珊瑚是在母體中接收共生藻,因此共生藻的類型會跟母體較為接近;排放型的珊瑚則是會把幾十個精子跟卵子打包成一束,釋放到海水中,海流會把精子與卵子打散,讓牠們可以跟其他珊瑚精卵進行受精,提高基因多樣性。

王立雪說,排放到大海中的精卵通常在當天或隔天就會形成受精卵,很快發育成可以游動的胚胎,往大海裡游動。這些胚胎本身沒有共生藻,會在游動的同時吸取不同群體的共生藻,慢慢發育成個體並經過變態,才會找到適合的位置固著,慢慢茁壯成一顆新的成熟的珊瑚。

珊瑚礁被譽為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提供許多海洋生物豐富的棲息環境,但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屢傳珊瑚白化、死亡的狀況,宛如熱帶雨林面臨森林大火般岌岌可危。攝影/孫文臨

核三廠出水口演替出耐熱珊瑚 除役後面臨新挑戰

這幾年隨著全球暖化,經常看到世界各地發生「珊瑚白化」的狀況。陳德豪說,白化是溫度、水質等環境變化導致共生藻受迫離開珊瑚蟲,不代表珊瑚死亡,「如果只是短期的白化,還有機會恢復生機,但若是長期、頻繁的白化,就會導致珊瑚死亡、失去生態功能。」能夠看到珊瑚大規模產卵,是珊瑚生態的健康指標之一。

海生館多年來持續推動珊瑚方舟計畫,在墾丁海域進行珊瑚的現地保育及異地保存。現地保存是研究當地海洋生態,了解珊瑚面對的各種危害,保護既有的野生珊瑚;而異地保存則是採集野生珊瑚的精卵,透過人為方式增加受精機率,每年盡可能蒐集不同的種類的珊瑚,增加台灣珊瑚基因資料庫的多樣性。

「海生館只會取一部分的珊瑚精卵,還是希望大部分能在自然中繁殖。」王立雪說,精卵取回實驗室後可以進行冷凍保種或透過人為培育,搭配台達電子提供的LED自動化照明系統,協助珊瑚垂直養殖系統的復育工作,更精準的控制珊瑚生長環境。

研究人員以水底攝影機拍攝,紀錄下後壁湖的珊瑚情況。攝影/孫文臨

選在恆春的後壁湖海域進行珊瑚產卵直播與精卵採集,除了當地珊瑚密度與多樣性高,也鄰近核三廠的出水口,形成獨特的珊瑚生態環境。陳德豪表示,30年前核三廠啟用時,溫排水改變了當地的珊瑚生態環境,該區域存活下來的珊瑚,大多演化成較為耐熱珊瑚個體,因此在這裡採集精卵,就有較高的機率復育耐熱珊瑚。

不過,核三廠預計將於2025年除役,原址將改建為太陽能光電場,屆時人造的暖水流將會停止排放。陳德豪認為,該海域環境勢必會有新的影響,珊瑚生態可能會出現另一波的演替,優勢物種也可能會改變,仍要持續觀察。

slide

後壁湖海域因臨近核三廠出水口,30年來演替出較為耐熱的珊瑚族群。攝影/孫文臨

後壁湖海域因臨近核三廠出水口,30年來演替出較為耐熱的珊瑚族群。攝影/孫文臨
後壁湖海域因臨近核三廠出水口,30年來演替出較為耐熱的珊瑚族群。攝影/孫文臨
後壁湖海域因臨近核三廠出水口,30年來演替出較為耐熱的珊瑚族群。攝影/孫文臨
後壁湖海域因臨近核三廠出水口,30年來演替出較為耐熱的珊瑚族群。攝影/孫文臨
後壁湖海域因臨近核三廠出水口,30年來演替出較為耐熱的珊瑚族群。攝影/孫文臨

盼民眾支持海洋保育政策 不用下海裡也能保護大海 

事實上,珊瑚目前面臨的是複合性的危害,除了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觀光遊憩、過度捕撈、海洋廢棄物、海洋汙染都影響著珊瑚的生長環境。

「珊瑚對光很敏感。」王立雪說,如果有強光照射,原本準備釋出的珊瑚精卵又會縮回去,因此遊客若要潛水觀賞珊瑚產卵,應該避免使用強光直射,以免影響到珊瑚的繁殖情形。

「遊客如果到珊瑚礁區戲水,要避免踩踏、破壞珊瑚。」陳德豪也提到,即使沒有到海邊,其實日常生活減少汙染及廢棄物仍可保護海洋生態,像是農藥、化肥、有機質、塑膠微粒等汙染物都可能會影響到珊瑚生態。

此外,陳德豪也認為,社會大眾如果關心珊瑚.除了落實節能減碳外,也可以透過政策支持的方式保護海洋生態.例如支持海委會修訂《海洋保育法》、劃設海洋保護區,「這些海洋保育政策制定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反彈,保育機關很需要民眾的支持。」

海生館副館長陳德豪表示,民眾可以參與公民倡議及政策支持來保護海洋。攝影/孫文臨

台達守護生物多樣性 以「零淨損失」為目標

台達電基金會指出,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研究,全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GDP、大約44兆美元的經濟價值仰賴著自然及其生態系服務。氣候變遷已改變全球海洋、陸地及淡水生態系統,造成物種喪失、疾病增加,支持人類社會的眾多生態系服務也持續減少中,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使自然系統面臨崩潰的風險。

因此,台達於2022年通過台達生物多樣性政策,與上游價值鏈夥伴共同合作,以達成「零淨損失(NNL)」、「正面淨值效益(NPI)」為目標。台達也接軌國際倡議,依循TNFD方法學與框架,建立科學化基礎,並加入TNFD論壇。

此外,台達也執行自然與生物多樣性風險評估,檢視價值鏈與自然的關聯,從中找出優先關注議題,並展開策略與行動,例如承諾RE100,為降低使用再生能源潛在的生態衝擊,與生態顧問公司合作開發再生電力案場的「生態盡職調查流程與工具」,作為採購參考及復育依據。

張楊乾表示,目前許多企業在做ESG時,通常都會從減碳著手,海洋議題則會被擺在比較後面,他希望能有更多企業共同來關注海洋危機及生物多樣性。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