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進入尾聲,各方普遍對攝氏一點五度的氣候防線表達悲觀。今年不但已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更預期本世紀結束前,全球恐升溫攝氏三度。而恰好在COP29舉行期間,澳洲正經歷森林大火肆虐,熱浪來襲已是眼下真實的危機。
根據研究,全球約有逾三分之一與高溫有關的死亡和氣候變遷有關。因氣候變遷而不斷攀升的溫度,已開始挑戰人類的都市韌性。台大國際學院防災減害與韌性學程副教授石婉瑜指出,許多國家包括印度等,已經早一步啟動針對高溫威脅的調適機制,甚至部分國家已設有專門處理高溫的政府部門,反觀台灣過去比較無感,直到近幾年才開始大量討論。
她指出,台灣在水資源,和水治理上有非常深厚的經驗,也走在世界的前端,不過高溫問題日益嚴重,勢必成為台灣下一個必須接受的考驗。
石婉瑜認為,主要還是要看未來升溫會到達什麼程度,假如當真升溫三度,須先期評估可能發生哪些極端事件,既有的調適方案也要做出提升。她表示,國內現行對付高溫,容易將問題歸類到健康調適,不過極端高溫事件延伸的皆是複合性問題,而非人類體感而已,務必要做出清楚的盤點。
除了已經可以預期的熱浪、乾旱、野火等,她指出,包括可能受高溫衝擊的基礎建設、作物糧食,乃至於可能爆發的疾病,和對生態系統的連鎖性影響,都要做全面盤點,才能明確界定出容易受傷的脆弱族群進行保護。
石婉瑜說,面對全球下一波氣候變遷調適,城市的重要性將愈來愈明顯。她指出,過去很多倡議都在國家層面,但政策的落實還是仰賴地方的執行,也就是說,中央與地方必須做好銜接。國內既有的調適政策雖有所呼應,但目前還沒有特別強調「都市化」的重要性,仍有進步的空間。
石婉瑜表示,隨著都市韌性的議題浮上檯面,特別是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國,若以城市為主體的倡議愈來愈重要,台灣無疑可繞過身分問題,更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會議,對台灣可能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