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追蹤 願景永續周報
願景永續周報:全球海冰覆蓋率創歷史新低、川普政策使科學家走上街頭、《全球塑膠公約》8月在日內瓦續會
  • 標準
  • sdg
  • sdg
  • sdg

願景永續周報:全球海冰覆蓋率創歷史新低、川普政策使科學家走上街頭、《全球塑膠公約》8月在日內瓦續會

2025-03-09 記者/王惠英;圖片編輯/蔡宗儒
小編報告:願景工程基金會擴大關注永續發展議題,每周一推出「願景永續周報」,為讀者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掌握最新進展。以專題式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五篇文章前後串連,有助於讀者認識永續議題最新趨勢。

歐洲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的研究結果顯示,今年二月是地球有史以來第三溫暖的二月,地球極地地區的海冰面積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海冰面積的減少,可能會對當地及全球造成嚴重後果,包括原住民無法安全打獵,以及產生回饋循環,導致未來氣溫持續升高、冰量更減少。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將提出新的關鍵氣候科學報告,是否成為「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氣候行動的一部分,有待進一步討論。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就發布了一連串行政命令,削減研究、人員和資金,迫使科學家走上街頭,採取抵制行動。

世界正被塑膠淹沒,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日前宣布,第五輪塑膠公約談判續會將於今年8月5日至14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遏止塑膠污染加劇。台灣大學及其他研究單位近日共同發表一份全台遊蕩犬研究,證實遊蕩犬衝擊生態,落實不餵食、不放養,減少遊蕩犬繁殖,才能保護野生動物族群生存。

最新研究發現:二月全球海冰覆蓋率創歷史新低

願景永續周報0310:歐洲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的報告指出,海冰面積的減少,可能會對當地及全球造成嚴重後果。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華盛頓郵報】歐洲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的報告指出,今年二月全球海冰範圍創下歷史新低,特別是北極的海冰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減少。海冰面積的減少,可能會對當地及全球造成嚴重後果。

例如北極地區面臨更嚴重的海浪侵蝕,無法像過去那樣在冰上安全地狩獵,野生動物也必須改變狩獵和穿越不同地形的模式。隨著海冰融化,更多的太陽輻射被海洋吸收,也會產生回饋循環,導致未來氣溫升高,甚至冰量減少。

這是全球暖化指標,也是氣候預警系統。美國冰雪資料中心高級研究員邁爾(Walt Meier)表示,如果全球升溫幅度超過攝氏2度(華氏3.6度),北極地區的大多數年份或甚至所有年份,在夏季基本上可能是無冰的狀況。這種情況可能在本世紀中葉或甚至更早發生,這是現代人類文明從未經歷過的環境。

(原文:Global sea ice cover hit a record low in February, researchers find

IPCC第七次評估報告,接軌「全球盤點」時間表?

【氣候之家】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二月下旬在中國杭州召開會議,原希望在2028年8月前完成科學審查過程,將氣候評估報告及時準備好,成為「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氣候行動的一部分,可惜各國對此並未達成共識。

歐洲國家、日本、土耳其、小島國、大多數拉丁美洲和低度開發國家都表示支持,但中國、沙烏地阿拉伯和印度強烈反對該時間表,南非和肯亞則要求進一步討論,以消除人們對該進程包容性的擔憂。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為2023年第一次全球盤點提供了重要參考,各國在杜拜舉行的COP28會議上首次承諾「在能源系統中逐步轉型脫離化石燃料」。IPCC正處於第七次評估週期(AR7),其任務是將全球氣候科學彙編成三份報告,分別是氣候變遷的物理科學基礎、人類和自然系統的脆弱性,以及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案。

(原文:Countries fail again to decide timing of key IPCC climate science reports

川普「史無前例」的政策,迫使科學家上街頭抗議

願景永續周報0310:美國和歐洲多個城市,於3月7日舉行「Stand Up For Science」示威活動,抗議削減研究、人員和資金,並要求聯邦政府繼續關注多元、公平和包容。圖片來源/Jason Gooljar flickr

【Inside Climate News】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一上任就發布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包括透過凍結《降低通膨法案》(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的資金,終止綠色新政。上週,有聯邦法官阻止川普政府凍結氣候工作資金,還有一群科學家走上街頭抵制新政策。

美國羅德島州地區法院法官麥康奈(John McConnell)發布了一項暫時禁制令,禁止各機構繼續凍結聯邦資金,他在裁決中寫道:行政部門無權終止國會批准的項目和資金。這代表著23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重大勝利,他們因資金凍結而起訴川普,目前案件還在推進中,氣候工作資金是否會再次流入仍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科學家們正奮力抵制川普的政策,在美國和歐洲各地舉行示威活動,抗議削減研究、人員和資金,並要求聯邦政府繼續關注多元、公平和包容。

(原文:Federal Judge Blocks Trump Administration’s Funding Freeze for Climate Work. Will the White House Comply?Scientists Are Rising Up to Resist Trump PoliciesTaking It to the Streets: Scientists Mobilize to Fight Trump’s ‘Unprecedented’ Anti-Science Agenda

《全球塑膠公約》8月續會,遏止塑膠污染加劇

願景永續周報0310:去年底在韓國釜山登場的《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最終卻未能達成協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日前宣布,將於今年8月在瑞士日內瓦續會。特派記者侯永全/釜山攝影

【EHN、WEF】去年底在韓國釜山登場的《全球塑膠公約》談判,被譽為自《巴黎氣候協定》以來最重要的環境多邊條約談判,但最終卻未能達成協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日前宣布,第五輪塑膠公約談判續會將於今年8月5日至14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致力遏止塑膠污染。

世界正被塑膠淹沒。從海洋深處到偏遠山脈的頂峰,塑膠污染已經成為一場不可避免的危機,威脅著生態系統、野生動物和人類健康。目前人們已在人體各處檢測到了微塑膠(Microplastic,指直徑或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包括血液、肺、肝臟、下肢關節及大腦等。

儘管有愈來愈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塑膠產量仍然以驚人的速度成長,預計到2060年將增長兩倍。世界經濟論壇(WEF)的《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 將包括塑膠在內的環境污染列為十大威脅之一,需要全球一致且急迫的行動。

(原文:UN schedules new session to negotiate global plastics treatyMicroplastics: Are we facing a new health crisis –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全台逾14萬隻遊蕩犬,威脅野生動物生存空間

願景永續周報0310:台灣大學及其他研究單位近日共同發表一份全台遊蕩犬研究,證實只要遊蕩犬愈活躍,鼬獾和食蟹獴的活躍度、豐度就會愈低。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環境資訊中心】近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遊蕩犬衝擊生態。台灣大學及其他研究單位近日共同發表一份全台遊蕩犬研究,透過收集公部門及民間自動相機資料庫資料,證實只要遊蕩犬愈活躍,鼬獾和食蟹獴的活躍度、豐度就會愈低,相關論文已刊登於國際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農業部推估現今全台有逾14萬隻遊蕩犬。此次研究集中在中低海拔的中型食肉動物,包括鼬獾、白鼻心、麝香貓和食蟹獴,分析2010~2021年期間、位處海拔1~1500公尺的數據,觀察遊蕩犬與上述四種野生動物之間的時空生態棲位區隔。

論文指出,由於台灣中低海拔缺乏大型原生食肉動物,遊蕩犬已成頂級掠食者,並且在黎明與黃昏時活動最為活躍。研究作者之一、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研究畢業生何欣澄表示,須迫切落實不餵食、不放養,減少遊蕩犬繁殖,以保護野生動物族群生存。

(原文:最新研究證實遊蕩犬威脅鼬獾、食蟹獴生存空間 共域難共存!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