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氣溫回暖,今天又有強烈大陸冷氣團報到,陰晴不定的天氣讓人聯想到「春天後母面」這句諺語。然而,近年受氣候變遷影響,迥異的天氣變化不再只是早春獨有。有科學家示警,地球氣候正面臨「全球怪異」(global weirding)階段;去(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海平面上升幅度也超乎預期。
氣候問題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但巴西政府為了籌辦COP30修建新路,卻砍伐大片雨林,引發爭論。而隨著美國在川普上任後退出巴黎協定、新任加拿大總理卡尼宣布廢除消費者碳稅,歐美出現「綠反挫」(greenlash)趨勢。對此,環境部長彭啓明解析全球減碳力道雖放緩,但沒有停止,台灣也不會停下減碳腳步。
減碳路上,如何確保能源穩定供應是各國課題,圍繞「核電」是否能成為氣候解方的爭論也不斷升溫。而Google、亞馬遜、Meta等科技巨頭上周簽署世界核能協會(WNA)發起的「2050核電三倍」倡議,顯示大企業對核電的關注。
AI用電迫切? Google、亞馬遜簽署「2050核電三倍」倡議
【Reuters】上周在美國德州休士頓舉辦的「CERAWeek」能源大會場邊,Google、亞馬遜、Meta等數十家企業簽署由世界核能協會(WNA)發起的倡議,支持2050年前全球核能發電量成長至目前三倍的目標。
這項倡議並無法律約束力,但反映出核能成為大企業重要的能源選項之一。如亞馬遜已在核能專案上花費超過十億美元,也持續探究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應用;Google也投入相關核能新興技術的研發。世界核能協會也在新聞稿中表示,未來幾個月內將爭取海事、航空、石化業等更多行業對該倡議的支持。
(原文:Amazon, Google sign pledge to support tripling of nuclear energy capacity by 2050)
為COP30建公路卻砍珍貴雨林 巴西政府挨批
【BBC】第三十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將於11月在巴西的貝倫(Belem)舉行,預計超過五萬人與會。然而,為了使前往貝倫市的交通更順暢,巴西政府正在修建一條約13公里、涵蓋四車道的高速公路。這條新道路穿過數萬英畝的亞馬遜雨林,受到環保人士大力批評。
反對方認為,森林砍伐與氣候峰會的目的相互矛盾,且新道路可能分裂生態系統,並干擾野生動物的移動。而當地政府則強調這是一條「永續的高速公路」,會結合多項配套措施,例如使用太陽能照明、設置野生動物通道等等。
(原文:Amazon rainforest cut down to build highway for COP climate summit)
氣候變遷讓人口稠密都市趨於潮濕 雙北卻變乾燥
【The Guardian、經濟日報】一份上周發布的氣候研究發現,在全球112個主要城市中,約15%正在經歷「天氣鞭笞」(Weather whiplash)現象,代表氣候在極乾與極濕、極冷與極熱間快速波動;約五分之一的城市則歷經氣候翻轉,例如:印度的加爾各答被認為正從乾燥轉為極端潮濕,而台灣的新北市則轉向乾燥。
科學家指出,不同城市的水分布變化都不同,因此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方。例如:大氣溫度每上升一度,就代表能多容納7%的水份,因此氣候變遷可能導致更強的降雨。然而,溫度上升也會使水氣從地表蒸發,使部分地區更趨於乾燥。該報告的作者之一、卡迪夫大學教授Michael Singer將這類全球氣候變化極大的狀況,稱之為「全球怪異(global weirding)」現象。
(原文:‘Global weirding’: climate whiplash hitting world’s biggest cities, study reveals、研究:全球逾半人口稠密都市更加潮濕 台灣雙北反而更乾燥)
融冰加上熱膨脹 去年海平面上升幅度超乎預期
【Euronews】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指出,2024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達到每年0.59公分,超過預期的0.43公分。這使全球海平面達到新高點,較1993年首次衛星觀測以來高了10公分。
專家表示,海平面上升原因包括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過去約三分之二的海平面上升源自冰川融化。不過,去年海水熱膨脹成為海平面上升的主因,推估是去年全球氣溫創下歷史新高,熱量經由海洋吸收,導致海水熱膨脹幅度更大。
聯合國警告,海平面上升對全球沿海和島嶼地區的人口構成了巨大威脅,特別是印度、孟加拉、中國和荷蘭的低窪沿海地區,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島國,這些區域可能遭受洪水侵襲,甚至居住地永久消失。
(原文:‘Faster and faster’: Why did global sea levels rise more than expected in 2024?)
全球陷「綠反挫」浪潮? 彭啓明:台灣碳定價會繼續往前走
【聯合新聞網】美國總統川普在上任後即刻退出巴黎協定、歐盟傳出CBAM可能延後1年上路的消息,新任加拿大總理卡尼也提出擬暫停徵收消費者、農民等的碳稅。
英國的《金融時報》將「綠反挫」(greenlash)一詞列為概括2024年的關鍵字之一。進入2025年後,歐美的「綠反挫」趨勢不減,尤其設定減碳高標的歐盟淨零相關政策,更面臨退縮壓力。
但環境部長彭啓明分析,各國腳步雖放緩但並未停止。他也提到,台灣的碳定價仍會繼續往前走,現行的減碳路徑不會改變;相信台灣並沒有被「綠反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