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住宅政策多為中央層級,地方政府可以施為的面向相對較少,但諸如房產持有稅率、整體開發的公有土地標售等,仍與居住正義息息相關。
如2021年底台南市審議「地方囤房稅」時,蔡育輝與蔡旺詮兩位議員便提議弱化市府修法版本,最後96.66%的多屋者在協商後的版本中,稅率都低於原本的市府提案版;把時間拉更遠,新北市在2018年地方選舉結束後,也馬上就把非自住住家用房屋稅率從2.4%降回1.5%。
因此,議員選舉看似較不受輿論重視,卻能夠大幅影響未來四年的地方政府的居住政策走向。基於上述考量,巢運近日發布了「居住正義友善議員調查報告」,提出了六項調查內容地方政府可提出、可執行的政策面向(以及《平均地權條例》此一重要卻非議員所轄的議題作為加分題),鎖定六都與居住問題日益嚴峻的新竹市共807位議員參選人進行調查,共回收171份填答。
每五位議員參選人,就有一位「居住正義友善議員」
巢運以議員參選人對上述的「6+1」項政策訴求認同過半數為標準,篩選出了146位「居住正義友善議員」。因此六都與新竹市平均每五位議員參選人,就有一位支持居住正義相關政策,整體而言除了新北市外,呈現與房價負擔能力為反比的「北高南低」趨勢。
而在這「6+1」可執行的政策面向中,填答的議員參選人們對哪些政策最支持與最猶疑呢?
但「社宅輪候制」其實就只是把現在社宅的「抽籤制」改成「領號碼牌」而已,為什麼參選人也對「社宅輪候制」遲疑呢?
因為「社宅輪候制」看似只是把抽籤改成領號碼牌,但這是國際普遍使用的社宅入住機制,透過「輪候名單」讓民眾對入住社宅的時程更加確定,也將社宅興辦進度與具體的民意連結起來。這也是各國為什麼可以幾十年間政黨輪替好幾次,卻沒有一個政黨上台敢說「不蓋社宅」的關鍵原因。
因此,對於地方首長來說,「輪候制」是監督其必須不斷興辦社宅且不可跳票的緊箍咒,對地方議員,則要重新思考以反社宅獲取周邊鄰里選票的後座力。所以可以觀察到的是,這次調查對社宅輪候制猶疑的參選人主要來自台北市與新北市,這兩都也是目前社宅總量最多、需求最殷切的都會區。
兩黨大談房市改革,提名議員表現卻極差
值得進一步分析的是,巢運本次問卷調查中,民進黨與國民黨提名的議員參選人對《平均地權條例》與「囤房特別稅」的態度。《平均地權條例》草案,前有蔡總統今年元旦公開宣示「強力遏制不法炒作及囤積」,後由行政院今年四月提案送立法院審查,但民進黨回填此份調查的19位參選人中,有10位對支持此案表示猶疑,不支持率過半。
而最大在野黨國民黨呢?其雖多次公開批評蔡政府居住正義只是口號,但回填此份調查的16位參選人中,有9位對《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也未支持。若說這是因民進黨的主張所致,那國民黨公開要求財政部推動、並於立法院正式提案「囤房稅」又如何呢?16位國民黨議員參選人的回填資料顯示,還是有7位對此案表示猶疑,佔該黨填寫總數43.8%。
這種政黨提名參選人不支持該政黨的「居住正義」政策怪象,更進一步讓我們看到藍、綠兩大政黨的虛假,以及其議員參選人選擇上的低標準。事實上,藍綠兩大黨提名參選人數最多,但居住正義友善議員比例卻極為稀少,顯示兩大黨議員參選人對居住議題相對漠視。
反之,近期《風傳媒》與《新新聞》針對本次選舉中六都及新竹市的807位候選人進行家族財產調查,指出其中有116位參選人經營房地產相關事業。而這些參選人多來自兩大黨提名。
政策承諾僅是第一步,後續仍須監督
本次「居住正義友善議員」調查,是巢運首次大規模針對議員參選人進行政策調查,基於量能與時間考量,未臻盡善盡美,僅以議員參選人對巢運訴求之回應態度作為評比標準。
當前的選舉政見不被重視是一個惡性循環。看政見的人少,所以會基於政見對政治人物課責的人也少,政治人物跳票就顯得更沒有風險,大家就覺得政見都是空口說白話,又進一步導致看政見的人變少。
政見應該在選舉進程中受到更多重視。而這樣的重視,也才會迫使更多候選人為了提出好政見而採納或至少思考更多專業意見。
至於這些「居住正義友善議員」當選後是否言行一致、履行承諾,巢運都會持續扮演監督角色,也呼籲社會大眾共同加入,踐行代議政治之民主素質,從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