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今(28)日公布2050淨零路徑的「12項關鍵戰略」執行計畫,並且宣示台灣2030年減碳目標為24±1%,雖比原有的20%高,仍遠落後於聯合國建議的43%。
2030減碳目標落後國際 環署:考量電力需求
政府今年三月底公布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歷經約九個月的社會溝通、計畫研擬,今日終於召開記者會宣布12項關鍵戰略的具體執行計畫,也提出2030年減碳目標。
放眼鄰近國家,日本已宣布2030年減碳目標為46%至50%,南韓則是40%。蔡玲儀表示,各國採用的基準年不同,例如南韓的基準年是2018年,如果換算成台灣採用的2005年,南韓的減量目標只剩14%。
不過,即便考慮基準年的差異,台灣2030年減碳目標仍落後於日本、歐盟及美國,也未符合聯合國建議的43%。
環保署長張子敬指出,這次提出的目標還考慮到台灣未來幾年的電力需求,包含運具電動化的推動,會讓化石燃料需求轉換為電力需求,「我們是依照現在掌握的去推估,這部分可以再集思廣益」,依現有《溫管法》五年一期的階段目標規範,2023年底或2024年可能再次調整目標。
然而,台灣第一期目標原訂在2020年減碳2%,實際上只達成1.88%,首期就破功。張子敬表示,未達標的主因是電力排放係數降幅不如預期,加上疫情影響、台商回流等因素衝高用電需求。
中央減碳目標 竟比六都還低
目前六都已陸續提出淨零路徑、甚至淨零自治條例,皆設下超過30%的2030年減碳目標,台北市、桃園市更達40%,中央卻裹足不前。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根據他參與淨零研究的經驗,台灣2030年應減碳40%,才能達成2050年淨零。他認為,今天政府宣布的目標不僅與淨零路徑不符,評估過程的科學性也不足,「應該要有完整的評估報告、附件提出來。」
趙家緯也認為,減碳目標過低會影響資金流向,造成政策引導性不足,因為投資人看的是未來十年的目標,太長期的目標影響力較小。
立法委員洪申翰表示,環保署公布的2030年減碳目標「讓人不是很滿意」,應該有機會可以減更多,關鍵在於地熱、生質能的發展,以及能源管理。他也指出,今日記者會並未談論碳定價機制的細節,「目前的碳費絕對不是終極方案,必須訂定中長期的碳定價戰略,這也是產業界的期待。」
國發會:明年已編682億投入淨零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今日公布簡報資料是希望彙整各界意見,將依此修改計畫文稿,預計在農曆年前正式對外公布12項關鍵戰略的完整執行計畫。
針對外界質疑2030減碳目標太低,龔明鑫表示,其中一個考量因素是台灣的經濟成長高於預期,過去僅預測1%,現在維持在2至3%,造成用電需求升高。
今年三月,政府已宣布將針對淨零轉型投入九千億元。龔明鑫表示,明年已編列682億元預算,正在立法院審議;估計2030年前可創造4兆元以上民間投資、5.9兆元產值,以及超過55萬個就業機會。
龔明鑫也宣布,未來國家重大建設計畫,都要進行淨零相關的審議工作,必須有淨零相關設計;而除了原有的九千億元經費外,將針對中小企業提出大規模的協助計畫,有助中小企業面對轉型壓力、供應鏈要求。
綠色和平:政府把責任丟給「未知」的減碳科技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主任洪昇邦指出,IPCC去年公布《氣候變遷2021》報告,全世界碳排要在2030年減半、2050年淨零,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路徑。
洪昇邦也指出,台灣在削減火力發電、淘汰化石燃料的野心不足,目前台灣的火力發電裝置容量約40GW,政府卻規畫2050年仍維持約40GW,不符國際上逐步減少化石燃料依賴的趨勢;台灣雖未生產化石燃料,對化石燃料的大量依賴將間接影響全球能源轉型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