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 sdg
  • sdg
  • sdg

窮國逆襲,掀起史上最大氣候求償

COP27直擊與台灣生存解析

影響台灣未來甚巨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本週即將完成修法,但朝野對最關鍵的「碳費、碳稅」機制仍無共識。國發會去年底最新公布的2030年減碳目標「24%±1」、十二項淨零關鍵戰略,也挨學界、環團批野心不足,更缺乏細節路徑。

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已落幕一個月,當全球因減碳面臨新時代的國際競爭、產業轉型,台灣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回到2022年11月20日清晨4點,當黑夜仍壟罩紅海邊的埃及城市夏姆錫克,通宵守候在COP27現場的記者們終於聽到好消息:近兩百國代表經過跨夜談判,同意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災難,延長兩天的峰會落幕。

這場歷經14天的馬拉松談判,同時也是「99% vs. 1%」的氣候正義戰爭。

國際樂施會統計,過去25年間,全球最富裕1%人口的碳排放量,相當於最貧窮50%人口(31億)排放的2倍;最富裕10%人口碳排放量,佔全球總量比重高達52%。擴大視角,自工業革命以來,富裕已開發國家產生巨大碳排導致暖化,窮國碳排放少卻承受極端災變苦果,凸顯氣候議題的不公義。

因此,代表「貧窮99%」的開發中國家,把握此次在非洲舉行的峰會,團結起來向「富裕1%」歐美國家爭取損失與損害金援,實現氣候正義里程碑。

不過,峰會協議未寫入「削減化石燃料」缺乏減碳力道,環團報告也顯示全球碳排放續增,9年內有50%機率升溫超過攝氏1.5度。這代表《巴黎協定》目標將破功,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駛向氣候地獄」的警告成真。

參與COP27的台北大學環境學者李堅明指出,相較日韓減碳目標皆超過40%,「我國目標不符合《巴黎協定》2030年減排43%目標,需提出更具雄心目標」。

COP27是成或敗?台灣如何因應?願景工程基金會與聯合報記者直擊峰會現場,透過糧食、能源等8大主題,深度剖析這場正義戰爭的幕後角力及對台灣的影響。

認識「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歷史上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促成了哪些重要協定呢?為什麼它重要呢?用5分鐘的時間,讓願景工程氣候小老師「阿願」簡單介紹氣候COP,快速掌握今年COP27必讀重點。

slide

cop27longform圖卡1-1
cop27longform圖卡1-2
cop27longform圖卡1-3
cop27longform圖卡1-4
cop27longform圖卡1-5
cop27longform圖卡1-6
cop27longform圖卡1-7
cop27longform圖卡1-8
cop27longform圖卡1-9


潛入紅海 直擊珊瑚末日序幕

峰會旁見證海洋生態危機 升溫2度珊瑚礁將消失

COP27會議地點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 Sheik)位於紅海沿岸、西奈半島南端,近年周圍出現珊瑚白化。健康的珊瑚會因體內共生藻而呈現紅、黃、藍等顏色,當海水溫度過低或過高,珊瑚會排出共生藻,出現白化現象,甚至死亡。

記者潛水深入紅海直擊,許多珊瑚已因海水暖化,出現程度不一的白化現象。國際環團期望,COP27與會者可目睹埃及最迫切的環境危機之一。

「當我第一次在這裡游泳,珊瑚礁是難以置信地美麗;下一次回來時,珊瑚卻死了。」耐力游泳運動員皮尤(Lewis Pugh)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發起倡議運動,挑戰在16天內游越紅海,共160公里,從沙烏地阿拉伯到埃及胡爾加達(Hurghada)。

皮尤希望各國領導人重視珊瑚礁生態,呼籲領導人離開會場,「把頭放進水裡,看看如果人類不採取急迫的行動,將會失去什麼樣的生態」。

COP珊瑚2

海洋危機 也是觀光產業危機

「我研究這主題超過20年,過去在談論的珊瑚白化、氣候變遷衝擊,現在已經成為事實。」埃及環團「胡爾加達環境保育協會」學者哈納菲(Mahmoud Hanafy)指出,不只因極端氣候,過度觀光與捕撈也是紅海沿岸珊瑚危機的重要原因。

紅海擁有獨特的珊瑚礁群,每年吸引大批潛水客。據埃及官方統計,紅海的觀光產值占全埃及65%。

珊瑚白化不只衝擊生態,也是埃及觀光業的重大威脅;如果海洋生態受損,未來觀光商機也勢必受影響。胡爾加達環境保育協會藉此與當地業者溝通、合作,盤查紅海地區的潛水點,進行人數管理,並且引導潛水客到環境衝擊較低的地點。

紅海觀光業者舒里夫(Shreif)接受採訪表示,他們這幾年開始呼籲遊客別將煙蒂、塑膠丟入海裡,並且警告潛水時勿觸碰珊瑚礁

「我們必須保持樂觀,如果失去信心,(健康的)環境就會消失。」胡爾加達環境保育協會執行主任法李德(Nour Farid)指出,他們透過積極行動,在永續漁業和永續旅遊之間取得一定成果,期待更多人加入行動。

人類保護海洋物種 就是保護自己

聯合國環境署執行董事安德森(Inger Andersen)將海洋生態系稱為「藍色奇蹟」(blue marvel),如果人類願意保護海洋物種、保護珊瑚礁,那就是保護自己,「當風暴來襲,這些(物種)保護我們免於傷害,這是生態系為我們所做的貢獻」。

COP珊瑚3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曾發布報告指出,當全球升溫達攝氏1.5度,估計將有7成至9成珊瑚礁消失;升溫達攝氏2度,幾乎所有珊瑚礁將消失。

長期支持環保運動的英國歌手艾麗高登(Ellie Goulding)認為:「我們現在所做的決定,影響甚大」。艾麗高登擔任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在會場播映短片,呈現她在紅海親眼目睹的壯麗珊瑚礁及潛藏的生態危機。她發現珊瑚礁孕育成千上萬海洋物種,對於地球生態平衡扮演關鍵角色。

聯合國環境署生態司司長加德納(Susan Gardner)呼籲,全球社會須以系統性思考看待海洋保育,因為生態系統提供人類無數資源,「我們可以為下一代做的,是確保充足糧食、健康環境,這就是維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現場影像

延伸報導


糧災蔓延 峰會聚焦氣候調適

氣候浩劫全球上演 不只減碳更要調適

2022年,全球經歷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氣候異常也在多國帶來罕見的颶風、洪災,衍生糧食短缺問題,考驗人類的防災應變能力。開發中國家因基礎建設弱、調適能力不足,面臨劇烈衝擊。在此背景下,「氣候調適」成為COP27的重點議題。

巴基斯坦自6月中旬起,連日豪雨造成長達兩個月洪災,三分之一領土遭淹沒,超過1700人死亡、數百萬人被迫離開家園。

歐盟監測環境與安全的「哥白尼計畫」(Copernicus Programme)數據顯示,2022年夏天的乾旱可能是歐洲大陸500年來所經歷的最嚴重乾旱,影響農業、運輸和能源生產。西班牙的橄欖油收成因為異常高溫,縮水約三分之一;高溫造成的森林大火更蔓延超過6萬公頃土地。

以主辦國埃及為例,氣候危機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埃及以肥沃土壤著名的尼羅河流域,因海水帶來的鹽分影響而轉趨貧瘠,衝擊農作物生產;如果海水持續上升,到本世紀末,尼羅河兩岸將有數千英畝土地不適合居住與耕種。

面對氣候危機 糧食系統需改革

「各國政府開始了解,人類要解決氣候變遷,就無法忽視當前的糧食系統危機,這兩者關聯性非常高。」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GIAR)資深溝通長強森(Toby Johnson)指出,糧食系統造成的碳排占總量三分之一;此外,為全球生產 多數糧食的農民受極端氣候衝擊最大,特別是面臨乾旱、洪水的發展中國家。

今年是氣候峰會首次出現有關糧食及農業的主題館,數量高達5個。「這是明確的訊號」,強森認為,讓糧食系統變得更永續(sustainable)、更具韌性(resilient)非常重要,各國已有許多創新案例,例如孟加拉近年研發耐旱品種的稻米和蕃薯,有助農民面對乾旱。

「我們期望全球農業調適有新進展。」強森表示,各國能否提出機制將資金引入農業調適,是COP27在糧食議題的成功關鍵;讓農民在全球糧食體系有更好的處境,對於因應氣候危機將有巨大意義。

巴西的糧食系統變革倡議者穆里阿拿(Fabricio Muriana)指出,損失與損害、調適及公正轉型這幾個COP27關鍵議題,都和全球農業有關。

COP糧食2

「我們不只需要糧食安全,也要糧食自主,人們想要生產自己的食物。」穆里阿拿認為,工業化農業造成社會不平等,巴西有許多人面臨飢餓恐懼,呼籲各國鼓勵在地生產,讓糧食生產系統與地方社群產生連結。

以巴西非裔農村社區奇隆博勒斯(Quilombolas)為例,其糧食生產以社區為基礎,疫情期間分配食物給社區裡的弱勢者,可成為各國思考飢荒、氣候危機解方時的重要借鏡。

我國如何強化氣候調適?參與本屆峰會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國際間討論的調適目標,可做為台灣的引導基礎,例如日本之前出版《國家調適計畫》,詳細列出每個部門的調適目標,「像是耐旱的稻米面積要佔多少,受到氣候災害的物種要保護多少比例」。

他也指出,目前農委會提出的「農業淨零」策略中,關於調適的著墨不夠充足,「應該在調適上面,要多一點完整策略性的規劃」

現場影像

延伸報導


人權鳥籠 青世代吶喊

主辦國埃及人權低落 史無前例的「鳥籠遊行」

「非洲國家要團結!我們不會被打敗!」泛非洲氣候正義組織(PACJA)在去年11月12日,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期間的遊行中吶喊,並且手拿標語:「乾旱、水災、飢荒、流離失所是非洲的新常態」。

本屆峰會辦在埃及,號稱「非洲COP」,意即受氣候變遷所苦的非洲國家,是本屆主角。然而埃及的人權紀錄不佳,各國人權團體擔心示威行動會引爆警民衝突。

記者直擊,這場示威活動非常和平,卻也是一場「鳥籠遊行」——約600人的示威隊伍,只能走在聯合國會場內的兩線道上,且只有取得聯合國與會許可證的人能夠參與。與此同時,會場外不見任何埃及本地團體示威抗議,街道一片寧靜,只見軍警嚴密佈防,與場內遊行形成強烈對比。

這與過往峰會期間的氣候遊行非常不同。以前年英國格拉斯哥氣候峰會為例,瑞典氣候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發起的「氣候大罷課」遊行在城市舉辦,數萬名環保人士與英國民眾上街發聲;此次童貝里拒絕出席氣候峰會,也未發起場外遊行,並抨擊埃及藉由主辦峰會「漂綠」(Greenwashing)。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在現場受訪指出,過去的氣候大遊行是走在主辦國的大街上,人人都可參與,COP27「鳥籠式」的遊行限制,破壞了聯合國大會對公民聲音的包容性。

他指出,專制國家沒有集會遊行自由,「明年氣候峰會辦在杜拜,這種形式的示威可能成為新常態。」杜拜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該國人權紀錄不彰,曾因監禁維權人士遭西方批評。

slide

COP鳥籠2
COP鳥籠3
COP鳥籠4
COP鳥籠5

「鳥籠」內,多國語言共同陳抗

雖然只能在會場內發聲,來自世界各地的公民團體仍把握機會提出訴求。烏干達青年以利亞(Reagan Elijah)表示,全球暖化已經到了人類難以修復的程度,「我們的痛苦,來自其他國家的高碳排。」他來到COP27的現場,希望全球領導人正視氣候正義、實踐行動。

「別想要我們沈默!」來自菲律賓的女性主義者瑟拉(Ana Celestial)與非洲女性主義團體串連,她認為南半球的女性要為了下一代站出來,「化石燃料毒害我們社區的空氣、造成氣候災難,女性竟然沒有參與能源決策的空間。」

美國環保作家、國際氣候變遷行動組織350共同創辦人麥克基本(Bill McKibben)也出現在遊行隊伍中。他說,「公民已經在能力範圍內盡力示威,然而這不是真的。」他認為,人民的陳抗被限縮在聯合國的空間裡,不是發生在「真實」的世界中,這與過往的氣候峰會有非常大的不同。

「別忘了埃及是一個警察國家,很多運動者還在監獄中。」麥克基本說,他參與COP最大的期待,是至少能有一個良心犯得到釋放。

現場影像

延伸報導


烏俄不和平 氣候災難無盡頭

戰火打亂全球減碳 烏控俄「氣候恐怖份子」

「俄羅斯是氣候恐怖份子!」烏克蘭能源部前副部長、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的烏克蘭談判代表里亞布欽(Oleksii Riabchyn)強調,唯有俄羅斯停止侵略,烏克蘭才能為氣候變遷有所貢獻。

2022年,烏克蘭第一次在聯合國氣候峰會會場設立國家館;今年也是烏克蘭最艱困一年。烏克蘭館採用全黑的佈景,不若其他國家館呈現出明亮的形象,為傳達烏克蘭還處在戰爭的黑暗之中。

里亞布欽在館中接受願景工程記者的訪問,他表示,烏克蘭想拓展清潔能源,2030年前要生產30GW再生能源,達到2050年的淨零目標,「但我們要先把俄羅斯踢出我們的領土。」他指出,世界各地正為減緩暖化、天災調適佈局,「很不幸的,我們只能想,該如何結束戰爭。

里亞布欽領記者細看館內一塊彈痕累累、還看得到子彈殘骸的樹皮。這片樹皮來自一棵樹齡十年的橡木,原種在烏克蘭首都基輔附近的年輕市鎮。俄羅斯軍隊入侵後,毀損了當地水壩,水壩洩出的洪水加上砲擊,導致40%的森林地遭破壞,至少要50年才有機會復原。

COP烏俄3

俄羅斯的入侵,不僅影響烏克蘭的減碳進程,也衝擊全球的減碳進度——俄羅斯減供天然氣後,奧地利不得不重啟高碳排的燃煤電廠。此外,戰爭導致石油價格上漲,各國政府必須減緩民生衝擊、提供生活補貼。里亞布欽說,應該投注在「減緩」與「調適」的經費,卻被花在減輕戰爭的惡果上。

氣候問題政治化 烏俄「爭奪克里米亞碳排量」

「在COP27,人們知道我來自烏克蘭,會擁抱我、跟我握手,給予很大的支持;俄羅斯反而是被孤立的。」里亞布欽說,目前有超過30國領導人,包括台灣,公開支持烏克蘭、呼籲俄羅斯停止戰爭。

峰會談判場內,烏克蘭有強烈的政治訴求:克里米亞的碳排應該要屬於烏克蘭,因克里米亞仍然是烏克蘭的領土。里亞布欽說,俄羅斯在碳排放的官方報告中,計入克里米亞及烏克蘭部分區域的碳排放,「我們不承認、必須阻止他們。」

COP烏俄2

談判場外,也有烏克蘭人在周末的氣候大遊行中表達訴求。 羅曼科(Svitlana Romanko)身著印有紅手印、漆著烏克蘭國旗色的白布,白布上寫著「終結戰爭」。她在遊行開始前的公民演講中,閉眼跪下,無聲抗議。

羅曼科是「與烏克蘭站在一起」(Stand With Ukraine)國際倡議發起人,有50個國家的465個組織連署,呼籲各國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及天然氣,並以和平之名,盡速淘汰所有化石燃料。

疫情前,俄羅斯的聯邦預算有40%來自油氣產業的收益。羅曼科在遊行現場接受採訪,她表示,進口俄羅斯石油及天然氣,都是在助長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的侵略行動、加速全球暖化。她說,身上的紅手印,不只象徵烏俄戰爭造成的鮮血,也象徵極端氣候的罹難者。

延伸報導


窮國進擊 紅眼談判挑燈夜戰

世紀洪患三千萬人受災 巴基斯坦代表向富國發難

「今年的超大洪災是一個對於氣候行動的召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閉幕當天,巴基斯坦談判代表伊伯罕(Farrukh Iqbal Khan)在談判會場外,接受本報採訪時這樣感嘆。

長達兩周的冗長氣候談判,西方富國和發展中國家較勁角力,令他感到心力交瘁。伊伯罕是「伊斯蘭合作組織」(OIC)執行長,他代表巴基斯坦政府,出席一場77國集團(G77)談判議程,呼籲各國協商「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的金援機制,幫助落後國家應對氣候變遷。

巴國去年8月發生世紀洪患,釀成逾1200人喪生,3300萬人受災,因而成為本屆峰會聲量最大的國家,多次演說為第三世界聲張「氣候正義」。

伊伯罕向本報強調:「我們顯然必須採取氣候行動,巴基斯坦發生的災難,絕對不會只在巴基斯坦發生,明天可能在南韓或日本發生,這個災難是對於氣候行動的召喚。」他說,G77集團立場明確,已開發國家作為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應負起氣候變遷責任,設立損失與損害機制。

另外,對於多年來西方國家未能兌現千億美元氣候援助資金,他則說,「應該要能達成協議,這對富國而言不是一筆鉅款,不應該成為問題,但現在已開發國家仍缺乏政治合作來動員資金」。

COP談判2

協議設損失與損害基金 「責任歸屬」成未來難題

本屆峰會自11月6日開幕,原定18日周五落幕,由於談判協議難產,延後至20日凌晨4時閉幕,經過14天馬拉松談判終產出「夏姆錫克實踐計畫」。

與會的中央大學教授李河清形容這是一場「紅眼談判」,記者現場觀察,當談判代表在半夜密切磋商,會議廳外的工人已在拆除會場,通宵守候的記者則睡倒在沙發;閉幕式致詞時,談判代表表情疲憊,甚至有人當場打起瞌睡。

最終協議裡,近200國與會代表同意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災難,為氣候正義立下里程碑。

決議規定下屆峰會由24個國家成立委員會,決定基金形式、如何籌措、哪些國家和組織應出資及資金去處,但未設定具體運作時程表。

不過,協議不包含任何關於「賠償」或法律責任措辭。美國氣候特使柯瑞(John Kerry)表示,損失與損害基金與「氣候賠償」不同,「賠償」並不適用於當前的討論。

過去30年,開發中國家一直要求高排碳工業國家提供基金,但歐美國家擔心會因排放溫室氣體承擔無限制責任,因此長期阻擋;今年能取得成果,主要歸功於開發中國家和遭受最大氣候災變的島國團結一致,加大施壓力道。

參加峰會的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認為,「責任歸屬」會是未來最重要難題,畢竟200年工業革命造成氣候變遷,要計算責任歸屬很困難,若每個災害都要計算責任,科學上也有難度。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分析,氣候議題過去由工業國家主導,今年損失與損害談判成功,意味全球氣候議題話語權的「倒轉」和「平權」,堪稱影響未來國際協商的重大突破。

如何區分賠償國及受償國?他認為不應以工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區分,而應以實際造成的氣候損害,共同分配責任;例如歷史碳排放第二高的中國就應列入工業國家。

周桂田表示,損失與損害機制是台灣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契機:身為第21大經濟體,台灣也要公平分擔責任,透過資金和技術協助他國,以「非政府利害關係人」角色加入其中,這是台灣在國際重新定位自身價值的機會。

熟悉環境法的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李仲軒解讀,氣候正義包括極端氣候對婦女等脆弱族群造成的傷害、小島亡國之災,以及產業往低碳轉型過程中,權益遭到忽視的勞工族群。他建議,台灣可透過這次峰會「返諸自身」,思考國內面對的氣候正義問題,例如原住民遭受的權益損失。

現場影像

延伸報導

COP27五大看點:大國競爭成談判變數

slide

cop27longform圖卡2-1
cop27longform圖卡2-2
cop27longform圖卡2-3
cop27longform圖卡2-4
cop27longform圖卡2-5
cop27longform圖卡2-6


化石燃料難戒 1.5度C恐破功

峰會敗筆「削減化石燃料破局」 碳排將續攀新高

COP27期間,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Global Carbon Project)發布《2022年全球碳預算》報告,顯示今年全球排放量約為40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沒有減少跡象;若持續當前排放,9年內有50%機率全球升溫超過攝氏1.5度,等於《巴黎協定》的控制升溫目標提前破功。

該團隊執行長卡納德爾(Pep Canadell)表示,全球碳排在2020年因COVID-19影響而下降,但是2021年疫情趨緩後已回彈;今年再次上升1%,未來可能持續增加,峰值尚未出現。

報告也顯示,今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驅動力是石油,造成化石燃料排放量達到36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球總排放89%;其餘11%則來自土地利用改變產生的排放。

卡納德爾表示,化石燃料造成的排放中,天然氣與水泥的排放正在下降,但是煤炭和石油仍上升。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曾任全球碳計畫科學指導委員,他表示,今年全球碳預算報告預估,中國與歐盟的碳排量會開始下降;但是台灣從2005年至今,每年排放量約2.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尚未見到減碳成效。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聯合國反漂綠小組與國際標準組織(ISO)現在看待淨零,已不只是看減碳目標,還要看化石燃料的削減計畫;國家應帶頭將「淘汰化石燃料補貼」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這會是碳費以外,另一項促使企業減碳的政策工具。

針對高汙染的煤炭,趙家緯也認為,經濟部須在淨零路徑中講清楚「廢煤時程」,告訴社會大眾台灣何時可廢煤,以及化石燃料的用量可降低多少。

COP能源1

災難來臨 大國還在投資化石燃料

在COP27的金融主題日,公民團體在大會現場示威,高喊:「我們要氣候融資!」「我們要化石燃料退場!」

來自巴基斯坦的示威者柯瑞希(Fiza Naz Qureshi)是「全球大轉型(The Big Shift Global)」氣候運動的成員,她接受訪問表示:「今天是金融日,我們希望表達強烈訊號給金融專家,全球應該停止投資化石燃料,轉移資金到再生能源、損失與損害基金的投資」。

「巴基斯坦正遭遇洪水和許多氣候災難,我們如果要達到巴黎協定設下的攝氏1.5度目標,那就不要再投資化石燃料。」柯瑞希認為,比起化石燃料,世界各國更需要資金應對洪水。巴基斯坦是前十大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

荷蘭環境運動者范德波格(Laurie van der Burg)表示,前年格拉斯哥COP26峰會,39個國家宣示終止跨國化石燃料投資,「目前只有一些國家有行動,德國、加拿大、義大利和美國欠缺具體計畫,大型化石燃料投資國南韓、日本也都沒加入倡議」。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化石燃料是造成全球暖化的關鍵因素。在COP27期間,印度曾提出「削減所有化石燃料」提議,受到歐盟支持,美國氣候特使柯瑞(John Kerry)也表示贊同。這項提議相較COP26決議中的「削減燃煤」,更廣泛擴及石油、天然氣。

然而,最終決議文未包含淘汰或削減化石燃料的內容,僅維持COP26的承諾,無任何新進展。外界議論,COP27有636名石油與天然氣產業遊說人士參與,較去年多了一百多人,可能是影響協議的關鍵因素。

來自馬拉威的氣候運動人士萬利達(Mathews Malata)表示,「今年的氣候峰會從第一天開始,就完全失去了『非洲COP』的味道。」他認為,不加速淘汰化石燃料、提供資金給受氣候衝擊的脆弱國家,「這場會議就只有少數有權勢的人得利,大多數國家的人民將被犧牲」。

延伸報導


減碳目標弱 台挑戰艱鉅

2030年目標太消極 專家:恐淪氣候殖民地

台灣雖已提出2050淨零目標,但峰會期間外國環團公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我國表現遭評「非常低」,排名倒數第7。國發會去年底公布新的2030年減碳目標,將原本減排20%上修至「24%±1」,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5GW以上,但遭學者與環團批評野心不足。

長期參與氣候峰會的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楊順美認為,24%目標過於消極,「全球2050淨零排放,需在2030年前將能源使用碳排放減少三分之一,台灣若真想達成2050淨零,應承諾2030年前減少三分之一排放」。此外,目前公布的方案中,工業淨零強度不足、轉型驅動工具未明,也欠缺氣候教育面向。

參加峰會的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分析,環保署長久以來將氣候變遷視為「空氣汙染物」管理,相對國外發展較慢,建議財政部與金管會應更積極,將碳視為一種資產或金融商品,推動碳權交易和資金流動,才能驅動產業加速轉型。 他更向政府示警:「把減碳當成國家大轉型,轉成功了,很多工作機會就會出來,轉不成功,恐怕以後變成別人的能源或氣候殖民地」。

「氣候殖民」意指富有已開發國家剝削貧窮的開發中國家而從中獲益,例如已開發國家占歷史累積碳排放量的比重高達92%,但氣候災變苦果卻由窮國承受,且當前全球氣候資金也高度集中於西方國家,窮國獲得較少幫助。

台灣氣候聯盟包括台積電、友達等科技業者,彭啟明指出產業憂心綠色金融及碳市場發展遲緩,全球多國完成碳市場機制,「台灣只停留在收碳費,政府編定預算去達成淨零,跟全世界國家發展公私協力完全不同」。他在峰會看到日本政府帶著廠商出席,將氣候會議當成公私協力,對外宣示的舞台,展現可以減碳又帶動本國產業。

彭啟明說,由於政府未積極推動綠色金融,大多數的金融機構不了解氣候議題,認為有很高風險,投資裹足不前;離岸風電和太陽能需大量民間資金,現已出現資金缺口,「畢竟全世界都在搶奪綠色資金,所以在綠色金融這塊,政府應該更開放,更加獎勵金融業來做」。

COP台灣2

不過,對於是否實施碳交易,學者看法謹慎。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李仲軒提醒,國外有些碳交易市場遭到濫用,經歷慘痛的碳價格崩盤,失去減碳意義,「一開始過度發放碳權,到最後碳價一定崩盤,因為貶值」。

他強調,碳交易是一種人工創造的管制工具,政府利用「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去減少碳排,因此設定碳排放總量上限非常重要:「這個緊箍咒一定要有,而且要越收越緊,若沒有這個機制,談碳交易是在玩假的。

台灣碳定價仍卡關 可借鏡國外碳權新制

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統計,全球有68個國家或地區實施碳定價,前年英國COP26峰會拍板「巴黎協定第六條」確立國際碳市場規則,台灣的碳定價卻遲未上路。環保署正研擬徵收「碳費」,但因《氣候變遷因應法》仍在立院修法,最快2024年才能上路。

參與修法黨團協商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透露,修法的核心癥結點是「碳費」,包括徵收機制、使用對象和差別費率等。他主張徵收碳費,不應用於碳排放多的大企業,而應幫助中小企業減碳,「大企業是汙染者,減碳是他的責任。我跟環保署看法不一樣,沒有共識」。

至於外界關注的費率,洪申翰認為,費率必須與國際競爭對手比較,「如果韓國能做到一噸碳400元,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難道產業比他弱嗎?」他也強調,費率會放在稍後訂定的子法中,往後才能彈性調整。他期待未來應先收碳費再設立碳交易,兩者並行但不重覆課徵,最後再以「碳稅」取代碳費。

COP27對台灣的五大影響

slide

cop27longform圖卡3-1
cop27longform圖卡3-2
cop27longform圖卡3-3
cop27longform圖卡3-4
cop27longform圖卡3-5
cop27longform圖卡3-6
cop27longform圖卡3-7

國外碳權新制值得借鏡。肯亞等非洲國家在峰會宣布建立「非洲碳市場倡議」,將跨國資金導入非洲以推動能源轉型。美國氣候特使柯瑞也發表美國碳權新機制「能源轉型加速器」(EnergyTransition Accelerator),要將數兆美元私部門資金引入開發中國家,推動再生能源,上述兩者皆屬「自願性碳權」機制。

觀點氣候組織(Perspectives Climate Group)資深學者麥可洛瓦(Axel Michaelowa)建議,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仍可參與自願性碳市場,例如企業購買碳驗證標準、黃金標準等國際獨立機構核發的碳權,用來抵銷碳排。

他也建議,台灣政府應實施自願性碳權機制,讓企業可使用國際碳權抵減碳費等減碳責任;也可承認其他友好國家的碳權,有助於雙邊談判。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哲良分析,愈早實施碳定價,減碳壓力愈小,台灣已較其他國家慢;自願性碳權機制可對企業進行的減碳專案發放碳權,「創造碳權回饋企業,企業才會有誘因做投資,而且要有用途,不然跟獎狀沒什麼差別。」

現場影像

延伸報導


台灣已經出現「都市氣候難民」?

近十年來,因高溫導致熱傷害的人數,每年都有兩、三千人。

「氣候難民」聽起來遠在他國或偏鄉地區,但其實台灣就有「都市氣候難民」,豔陽下無所遁逃的勞工、無家者,以及健康風險較高的障礙者、老人及小孩,都是都市熱島中,首先被衝擊的脆弱族群。即使是經濟相對安全的人,也因全球暖化,被迫承擔「隱藏成本」。

▸相關文章:全球暖化熱死人,台灣的高溫調適、防災到位了嗎?

地球很難在一時半刻下降溫,高溫調適是人類必然的選項。

面對氣候變遷,我們並非無能為力。社區大學、公民團體正透過氣候教育喚起人們對氣候變遷的感知與意識。公民的關注是強化氣候治理、減災的關鍵。

▸相關文章:文山社區為極端氣候做準備,氣候治理從公民開始

極端高溫下的求生記

高溫對人的危害還包括「熱疲勞」、「熱錯誤」,這種極端高溫正直接影響都市的戶外工作者、貧窮者、障礙者、老人及小孩等脆弱族群。


媒體協力

cop27longform媒體協力

淨零碳排是全球共識,需要跨國、跨域的合作。願景工程基金會長期關注氣候議題,發揮SDG17多元夥伴關係的理念,與聯合報合組五人採訪團隊前往COP27,更得到跨媒體的支持,TVBS及今周刊都成為我們的氣候倡議夥伴,一起為更美好的地球努力。 相關報導: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6日埃及舉行 願景工程、聯合報、TVBS跨媒體合作報導
  • 標準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