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追蹤 氣候五四三
「我們很有可能是最後一個有能力還(碳)債的世代」中研院院士警告 專書籲深度減碳
  • 標準
  • sdg
  • sdg
  • sdg

「我們很有可能是最後一個有能力還(碳)債的世代」中研院院士警告 專書籲深度減碳

2023-04-06 記者/邱怡瑄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上月31日發表《淨零之路——臺灣的雙贏策略》專書,院士王寳貫說,目前全球的「剩餘碳預算」約只剩十年就要用完,用完後新增的排放量就是碳債,「我們很有可能是最後一個有能力還(碳)債的世代。」王寳貫強調,現在若不還碳債,氣候系統可能就再也無法回到之前的狀態。

過去人們常談「氣候變遷」,但如今已轉變成「氣候危機」;隨著氣候危機加劇,各國紛紛提出「淨零排放 」(Net Zero Emissions)的減碳策略。中研院三月底發布《淨零之路——臺灣的雙贏策略》研究專書,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該書主編,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寳貫以及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解析專書。

專家呼籲台灣必須實施減碳速度及規模更大的「深度減碳」,即政策面和技術面都強力執行減碳策略,且明確追求減碳成效,藉此把握與國際接軌及產業轉型的契機。此次研究結果也主張,執行更積極的淨零策略,對經濟和社會都有正面影響。

王寳貫:台灣有義務履行減碳的道德責任

邱怡瑄報導:王寳貫認為,臺灣面臨複雜的國際政治情勢,可以透過實行與國際接軌的深度減碳,增加國際能見度。記者蔡宗儒/攝影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日前發布第六次總結報告(AR6),要求已開發國家在2040年前達到淨零、新興工業化國家2050年前達到淨零。王寳貫表示,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的成員,但作為已開發國家、同時也是全球前20大的經濟體,有義務履行減碳的道德責任。

王寳貫認為,臺灣面臨複雜的國際政治情勢,可以透過實行與國際接軌的深度減碳,增加國際能見度;同時促使政府將高汙染、低利潤的產業往綠能等新興產業轉型。王寳貫認為,這也能迎來社會轉型的契機,鼓勵大眾減少能源浪費、轉向綠色生活。

蕭代基:淨零排放,須技術發展結合政策工具

邱怡瑄報導:歐盟透過成功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成為國際減碳領頭羊後,才能再提出新政策阻止他國坐享其成。圖/取自Unsplash

蕭代基則從經濟面切入,指出要達到淨零排放,需要政策工具提供經濟誘因、命令控制,或建立新的治理模式;如2009年經濟學獎得主歐斯壯(Elinor Ostrom)提出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由多個小型組織結盟、互相監督,並共同推動減碳,歐盟就是最好的例子。

蕭代基進一步說明,過去各國陸續認知到減碳的重要性,但往往只想坐享他國減碳成果。歐盟透過成功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成為國際減碳領頭羊後,才能再提出新政策阻止他國坐享其成,例如今年10月即將執行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就讓各出口至歐洲的國家必須付出減碳代價才能做生意,「用蘿蔔,也要用棍棒。」才能夠促使各國減碳。

專書模擬積極淨零路徑 促進經濟效益和所得重分配

邱怡瑄報導:實際上,台灣今年1月三讀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啟動徵收「碳費」非碳稅。記者蔡宗儒/攝影

蕭代基說明《淨零之路》一書模擬的「積極策略」減碳路徑,結果顯示,政府越早投入積極的淨零減碳工作,並搭配碳稅進行所得重分配等措施,能比現行規劃帶來更多經濟效益,並提高2050淨零排放的可能性。

該模擬路徑自2020年開始,投入積極的能源及產品製程轉型。蕭代基指出,行政院去年3月發佈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相對保守;2030年後才大量實施減碳投資,要直到2030年之後,才能看到對GDP的正面影響。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該模擬路徑提出徵收「碳稅」,將部分稅收納入除碳基金,部分稅收則還稅於民,降低弱勢族群因徵稅增加支出的衝擊,如電價上升。但實際上,台灣今年1月三讀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啟動徵收「碳費」非碳稅,蕭代基指出,「碳稅」屬於政府財政收入、用途不受限,而環保署徵收的「碳費」囿於法律限制,只能用於減碳和氣候調適管道,無法如碳稅靈活運用,會使費率偏低、無法提供足夠的減碳誘因。

淨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任務」? 學者對可能性持開放態度

邱怡瑄報導:日前環保署宣布將於4月成立「氣候變遷局」,該組織由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改制,並非獨立機關。記者蔡宗儒/攝影

減碳須付出巨大成本,王寳貫說自己算樂觀派。在這次出版的研究專書中,雖然只能運用現有的技術設定減碳策略,「可是我倒是很相信人類的腦子。」未來的科技進展應能加速解決碳排放的問題。

他以智慧型手機為例,表示二十年前根本沒有人能想到今天手機有這麼多功能;但人類為了解決需求,就會積極地找出方法,「所以我相信,淨零排放這種科技也是一樣。」

蕭代基也提到,淨零排放是一個跨領域、跨部會的轉型工作,他和王寳貫都呼籲政府,應仿效英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設立一個不受政黨輪替、黨派影響的獨立機關,才能監督各部會執行減碳,並設定長期淨零路徑和策略。日前環保署宣布將於4月成立「氣候變遷局」,該組織由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改制,並非獨立機關。

關注核融合發展 不排除低核廢技術

邱怡瑄報導:王寳貫回應,報告中提到的新世代核能技術,是指目前發展中的核融合技術,這種發電方式沒有碳排汙染,產生的核廢料也較稀少,所以他相對看好未來的核融合發展。圖/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這本研究專書也提到,在思考淨零排放策略時,不應該排除未來新興低核廢的核能技術。此論點與目前政府非核家園的政策方向不同。

王寳貫回應,報告中提到的新世代核能技術,是指目前發展中的核融合技術,這種發電方式沒有碳排汙染,產生的核廢料也較稀少,所以他相對看好未來的核融合發展,「我們最好的期望就是,到時候綠能技術的進步,比想像的要快得多。」

蕭代基則認為,政策本來就一直演變,「要視我們未來的需要,還有技術進步的情況來決定。」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