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觀點 願景選讀 願景選讀
你可以不原諒——看著眼前的和解書,受害者有權利不簽名
  • 標準
  • sdg
  • sdg

你可以不原諒——看著眼前的和解書,受害者有權利不簽名

2023-06-01 遠流出版/金泰京

小編報告

檢討受害者是很常見的輿論走向,人們只相信「完美受害者」;反之則不予以同情、支持。在案件的調查、審判過程中,司法及執法人員的反覆詢問,甚至讓受害者覺得自己才是犯錯的那一方。 《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以受害者為中心,描寫暴力事件後,受害者身心、生活各層面受到的巨大影響。根據研究報告,暴力傷害被害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診斷率為38~39%,性侵被害者為30~35%,殺人事件被害者則為20~30%。在我們「善意」提供受害者任何建議、期許他們「復原」以前,應該先了解,他們正在經歷什麼。以下為書摘:

帶著身體的傷,活在恐懼、自責裡,無法自立

曾經受傷的地方會感到疼痛,這時就會重新意識到「我是犯罪被害者」的事實。每當洗澡時,看到曾經受傷的地方留下的醜陋傷疤,就會再度想起當時的事件,但也不能因此不洗澡……──暴力事件被害者親口陳述

因為犯罪事件造成的身體傷害,大部分都可以透過醫療恢復,但疤痕越大、越明顯,就越可能長期困擾被害者。許多被害者都因為「身體受傷不美觀」等原因,不斷遭受到大大小小的傷害,就連看到疤痕的人們那明顯的好奇心,對被害者而言都會是加深心理創傷後遺症的重要因素。

其實,大部分的被害者都非常不願提到自己身上的疤痕是因為「犯罪被害」而造成的。

更確切地說,被害者會擔心其他人發現自己的傷疤是因為犯罪被害而留下的。這與懲惡揚善的觀念有關:被害者傾向認為,自己之所以成為犯罪被害者,是對自己「惡行」的懲罰。

這種想法毫無根據。被害者擔心,當人們知道自己是犯罪被害者後,會覺得自己「曾經有惡行」;也擔心人們在他們身上烙上印記,並加以指責、批評。

那些曾遭撕裂、遭折斷、被感染的身體部位,即使在醫學處置結束後,也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出現細微的損傷,導致現實生活中的困難。例如被害者在盜竊事件中頭骨被打傷,經過適當的醫療後被判定痊癒,但此後數個月間仍飽受頭痛與暈眩的痛苦。

如果治療後仍存有後遺症,更可能會為現實生活增添許多困難,經常會妨礙被害者恢復。

大部分的被害者都非常不願提到自己身上的疤痕是因為「犯罪被害」而造成的。圖/取自unsplash

一位經驗豐富的美髮設計師不幸成為殺人未遂被害者,因犯罪事件遭切斷的手指雖然成功縫合,但因為神經損傷再也無法進行細膩的剪髮動作,只能放棄原本的工作。

另外,有位被害者遭到陌生男子揮舞的鐵管擊中眼睛,導致一側眼睛的視野變狹窄,即使經過了數年的今日,獨自步行在行人眾多的街道仍會感到困難。

有時就算醫學檢查沒有異常,但由於心理因素,身體的特定部位(主要是與事件相關的身體部位)感到疼痛或麻痺症狀,這也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在陌生人偽裝瓦斯檢查員闖入居處並性侵的案件中,未滿十歲的被害者,日後每當遇到與事件相關的情境(例如帶著黑帽子的男子、犯人身體散發獨特的肥皂味),雙腿就會出現麻痺,持續了很久。

有位被害者深夜遭到男子猥褻,在事件發生後的數年間,只能獨自奮戰自己手部的不明原因疼痛。

創傷使大腦受損,建構充滿惡意的世界

那個人怒火抓狂的臉持續不斷出現在我的眼前,只要一想到就會像是回到當時,就像是我現在正在被毆打一樣,當時被揍的部位就會感到劇痛,實在太害怕想要逃跑。心臟撲通撲通急速跳動,胸悶冒冷汗,有時候那個人甚至會出現在我的夢裡,因為太害怕而從夢中嚇醒之後,就會很難入睡。似乎一輩子都無法擺脫這樣的痛苦。──暴力事件被害者親口陳述

當我們的心裡受到創傷,最能快速反應的身體部位就是我們的大腦,而大腦也會因為心理創傷,而承受最直接的損害。幸好這樣的損傷大部分在短則幾小時,長則幾星期內能夠恢復。

但是根據心理創傷的類型,以及心理創傷後另外產生的壓力,以及被害者個人內在特性等許多因素互相影響下,有時大腦的受損部位會長至幾個月、幾年、甚至一輩子都無法完全恢復。

因為心理創傷造成的腦部損傷,典型的症狀有再度體驗、過度警覺、迴避、負面思考與情緒變化。這四種症狀也是典型創傷症候群PTSD的核心症狀。

研究指出,犯罪被害者誘發PTSD的可能性,遠超過受到天災和交通事故影響的人。如果犯罪案件是威脅到生命、性侵或造成嚴重身體損害的情況,就會比其他事件引起更嚴重的主觀痛苦,PTSD發病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加。

即使PTSD症狀不複雜也不嚴重,但對大部分的被害者來說,犯罪都不是很久遠的「過去」,而是「現在」的再度體驗,犯人甚至會出現睡夢之中,反覆做出犯行。

對大部分的被害者來說,犯罪都不是很久遠的「過去」,而是「現在」的再度體驗。圖/取自unsplash

在這種情況下,陷入恐懼的被害者為了避免再度受傷,會切斷環境的一切刺激,過著隱居的生活。另外,為了能早期預知危險,被害者會全身神經緊繃,緊張地生活著,因此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任務無法做好,或者出現健忘、精神恍惚等解離症狀。

最糟的情況是失去關於案件的部分或全部記憶,亦即解離性記憶喪失症。有位兒童不幸遭到陌生男子誘拐到公共廁所性侵傷害,然後被棄之不理,大腦本能性地減少了負責記憶海馬體的功能。

結果被害兒童失去了對事件的記憶,雖然可以活著,代價卻是好幾個月之內都是呆呆坐著,或是連剛才才吃的食物種類都記不清。

腦部損傷的嚴重性,不亞於犯罪類型,值得關注的是受害頻率。根據美國神經科學家保羅‧麥克林(Paul MacLean)的主張,我們的大腦可以區分為負責維持生命相關活動,包含腦幹和小腦的R複合區(爬蟲類大腦)、負責情緒反應與型的海馬體與杏仁核的邊緣系統(哺乳類大腦),以及負責高層次思考能力的大腦皮質(靈長類大腦)。

大腦皮質的前額葉部分與邊緣系統合作,可以調節衝突,進行判斷,主導共感,讓我們不成為習慣的奴隸,可以創造性思考,防止衝動與敵對行為。

大腦能夠正常發展,只有在安全、穩定且溫暖的照顧環境下才有可能。如果孩子從養育者那裡得到充分穩定的照顧,那麼原本只為了維持生命而將焦點放在本能行動的大腦,就會開始嘗試各種社會互動,鼓起勇氣去體驗各式各樣的情感。

此時養育者若允許孩子去冒險,並在失敗、挫折時給予溫暖的支持,提供「適當且良好」的照顧(good enough mothering),大腦就會穩定發展,安全地體驗各式各樣的情緒,同時培養出情緒調節的能力。在這樣的基礎上,隨著大腦皮層的發展,孩子就會成長為具有創造力、理性、自我調節能力的個人。

但對受虐兒童來說,如果心理創傷是發生在原本應該是最安全的場所──如家庭、學校,此時被害者被迫專注在「求生存」的戰鬥,使得前額葉(尤其是前額葉功能活性化)被抑制或損害,於是在大腦中建構出「這世界令人厭惡,充滿惡意」的神經網絡,因而誘發大大小小的情緒與行動問題。

不僅如此,因虐待而大腦受損的兒童,在同儕關係、社交互動、甚至進一步的智力發展能力,都會受到嚴重的妨礙。父母虐待兒童導致青少年時期的不良行為,已得到許多研究充分的證實。

受害者角度:暴力事件非過去經驗,而是現在進行式的體驗

根據漢斯.塞利(Hans Selye)博士提出的一般適應症後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模式,我們的身體在應對壓力反應可以分為警告、抵抗與枯竭階段。

如果處於壓力下,杏仁核會發出戰鬥或逃跑的反應,身體會出現心跳加速,分泌代表性壓力賀爾蒙的腎上腺皮質醇,與提高能量的腎上腺素來發出警告。在這過程中,會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皮脂醇去調節壓力反應,也會減少大腦海馬體(負責記憶)的神經系統機能。

結果就是與事件相關的記憶被抑制了。雖然這樣有利於心理上的生存,但與此相關的強烈且恐怖的情緒依然存在。

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而壓力持續存在的話,現在身體就會進入抵抗階段。到了這一階段,因體內的腎上腺皮質醇濃度太高,開始出現肌肉無力、頭痛及高血壓等各種症狀。

若此時仍舊無法擺脫壓力,就會放棄抵抗,進入枯竭階段。到了枯竭階段,身體就會自動放任壓力不管,不再自覺壓力為「不正常」,所以也不會出現警告症狀。而代價就是會引發包括免疫系統異常,以及器官功能不良等各種慢性疾病。

正如前面所述,對許多被害者而言犯罪事件並不是存在於過去,而是以現在進行式的方式,不斷重新體驗事件。每當經歷重新體驗的時候,被害者的身體會受到與事發當時相同強度的壓力。

如果這裡再加上社區、刑事司法機關、媒體等造成的二次傷害,就會引發壓力狀態過大的情況,短則半年,長則數年,經常導致被害者身體出現與壓力有關的慢性疾病。

這一現象在許多研究結果的報告中都顯示,與非犯罪被害者相比,犯罪被害者罹患心臟疾病、高血壓、胃潰瘍等腸胃消化障礙、糖尿病、神經系統與筋骨系統疾病、哮喘和肺部疾病的比例更高。

有報導指出,大邱地鐵慘案中受傷的被害者,即使在事件發生過了十年,仍會無緣無故視力下降,並且患有糖尿病等各種疾病,這也充分顯示了心理創傷事件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多嚴重的影響。

當然這些疾病不全然是犯罪造成的直接結果,很多情況是被害者為了紓解壓力,訴諸不適當的行為(例如飲酒、吸菸、吸毒、暴食、藥物誤用或濫用等),才是生病的直接原因。

但如果當初沒有遭遇犯罪被害,被害者很明顯沒有理由為了心理生存而訴諸不適當的行為,所以我們不能說「被害者的不適當行為,並非犯罪造成的現象」。

你可以選擇不原諒

此選讀摘自《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

作者:金泰京

出版:遠流出版

(部分內容經小編刪修)

編輯/周妤靜 圖片編輯/陳靖宜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