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觀點 願景選讀 願景選讀
失智症權威劉秀枝:把失智親人送長照機構,是可以的選項
  • 標準
  • sdg

失智症權威劉秀枝:把失智親人送長照機構,是可以的選項

2023-10-04 寶瓶文化/劉秀枝
小編報告:隨著家庭型態變遷,一個人的晚年越來越常見,台北榮總特約醫師、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劉秀枝認為,只要提前做好準備,「獨老」仍能優雅而從容。 身為失智症醫學權威的劉秀枝也在新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中,探討失智症照顧者心中的難題——該不該將親人送入長照機構?以下為書摘:

常有人問我:「把失智的親友送入長照機構好嗎?」我的回答一直都是:「如果認為長照機構的照顧會比在家中好,那當然是可以的。

照顧失智者非常辛苦,體力、財力、人力、耐心與技巧缺一不可。尤其現今的家庭人口少,是很難在家中照顧的,長照機構當然是個選項。

不過,挑選長照機構務必謹慎,並要經常去探望,猶如共同照顧。

專業照顧,能提升失智病家生活品質

陳太太不得已決定將罹患失智症的丈夫送進長照機構,想到證婚時相伴一生的誓言,不免感到難過。(示意圖,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我的朋友陳太太,每晚與外籍看護協助失智的丈夫陳教授如廁,並清洗被大小便汙染的地板。72歲的她長期睡眠不足、筋疲力竭,眼看就要倒下去了。

最後,不得已決定把78歲的丈夫送進長照機構。想到兩人44年前在牧師證婚時「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的誓言,她心痛如錐刺,哭著走出機構。

因唯恐丈夫會鬧著要回家,陳太太接受護理師的建議,忍了一週後才去探望。先生見到她,歡喜得不得了,笑容滿面地直說「好久不見」,並高興地吃著她帶去的點心與水果。

但是當陳太太問他:「你叫什麼名字?」「這裡是什麼地方?」他都回答不出來。

陳太太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紙上,先生可以正確地唸出來,卻不知道這個名字就是眼前最親愛的妻子。

不過,原本在家裡,他因排便不順而煩躁不安,但住進長照機構後,看護把堵在肛門的糞便硬塊摳出來後,躁動情形就緩解了。曾是國標舞高手的他還參加了住民活動,工作人員拍下他和社工小姐共舞的情景。

看先生行動自如,視、聽、嗅、味、觸的五感仍在,且能與人互動,真的是快樂地活在「當下」。何況在長照機構受到專業照顧,比待在家中好,就算不記得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呢?

擁有兩人滿滿回憶的陳太太開始自我調適,並繼續服用身心科醫師開立的抗焦慮與憂鬱藥物。度過這道難關後,她還有自己的路要走!

2006年,美國最高法院的首位女性大法官歐康諾(Sandra Day O’Connor),為了照顧罹患阿茲海默症多年的先生而毅然退休。隔年,丈夫入住安養院,卻與另一名女性失智者產生了感情。當歐康諾看到他倆在鞦韆椅上握著手時,她為丈夫的心靈滿足而覺得欣慰。

陳太太想到這個例子,雖然心酸、不捨,但也感恩丈夫仍擁有快樂的感覺。

貼身照顧失智親人,照顧者也變「隱形病人」

許多失智症照顧者不堪長期壓力、又不敢開口求助,自己也成為「隱形病人」。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隨著失智者的病況逐漸嚴重,認知功能像海灘細沙般快速流失,不認得家人,甚至忘了自己……這都讓照顧者心痛不已。有些患者還會出現焦慮、幻覺、妄想、肢體暴力等行為,令照顧者難以招架。

有些失智者的身體還很健壯,會四處遊走、容易走失,需隨時盯著他;年紀大的失智者,可能伴隨高血壓、中風、癌症等慢性病,但無法順利表達,更需要照顧者悉心觀察與關照。

種種狀況使得照顧者時刻繃緊神經、不得休息。但很多照顧者對於長輩或配偶的失智症難以啟口,不敢向親友求助。都已經身心俱疲,甚至得了憂鬱症,還怕別人說自己不夠盡責、不夠堅強,更別說把失智者送入長照機構。

然而,長照機構不僅能提供專業照護,也給照顧者喘息機會。

專業機構照顧,能提升失智病家的生活品質。圖為示意,非文中所指機構。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大法官歐康諾在另一半病逝後,積極投身公民教育。2018年,88歲的她發表公開信,表示自己也罹患了初期的阿茲海默症,無法再從事公眾活動。

世事難料,不知哪一天,照顧者也可能罹病、需要被照顧。因此,在這少子化、多獨居老人的年代,不管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如何,及早留意自己將來想入住的長照機構,可能不是壞事。

《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書封

此選讀摘自《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作者:劉秀枝 出版:寶瓶文化 (內文標題經編輯調整,非原書標題;部分內容亦經過刪修) 編輯/劉十賢 書摘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