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追蹤 願景永續周報
願景永續周報:芬蘭森林碳匯失靈、全球77%珊瑚白化、逾半糧食生產面臨缺水危機
  • 標準
  • sdg
  • sdg
  • sdg

願景永續周報:芬蘭森林碳匯失靈、全球77%珊瑚白化、逾半糧食生產面臨缺水危機

2024-10-21 記者/王惠英
小編報告:願景工程基金會擴大關注永續發展議題,每周一推出「願景永續周報」,為讀者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掌握最新進展。以專題式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五篇文章前後串連,有助於讀者認識永續議題最新趨勢。

地球環境持續惡化中,2050淨零目標的挑戰愈來愈大。以國土擁有近70%森林和泥炭地的芬蘭為例,原本預計藉由廣大的自然碳匯提早於2035年達到淨零(碳中和),卻發現土地吸收的碳已不再多於釋放的碳,實現氣候目標的路途變得遙遠。

氣候變遷導致海水溫度屢破紀錄,全世界正歷經史上最大規模、77%的珊瑚白化,多達74個國家地區受到影響,且影響範圍擴大中。全球水經濟委員會(GCEW)也示警,全球已有一半人口面臨缺水危機,持續毫無作為下,在2025年底前全球過半糧食生產將陷入風險。

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報告指出,全球電力需求成長速度比預期快,導致各國更難減少碳排放量及減緩全球暖化。台灣環團則呼籲政府加強減塑政策力道,從源頭減少塑膠使用、完善回收體系,以及多注意廢塑膠流向。

芬蘭:如果森林停止吸收碳,會發生什麼事?

芬蘭的森林伐木區。圖片來源/wikimedia

【衛報】芬蘭預計在2035年前達到淨零(碳中和),比許多歐盟國家提前15年實現目標,因其國土擁有近70%森林和泥炭地的自然碳匯是一大關鍵。但自2010年左右,芬蘭土地的碳吸收量開始下降,到2018年,土地能夠產生的碳匯已經消失,也就是土地吸收的碳不再多於釋放的碳。

從2009年到2022年,芬蘭的森林碳匯減少約90%,其餘的下降則是由於土壤和泥炭排放量的增加所致。這對芬蘭和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因為至少118個國家正依賴自然碳匯來實現氣候目標。

專家表示,這些變化背後的原因很複雜,包括燃燒泥炭地獲取能源、森林的商業採伐、全球暖化等都是造成自然碳匯下降的因素。如果土地部門不是碳匯,而是碳排放源,就無法實現碳中和,因為其他部門的所有排放量都無法降至零。

(原文:What happens to the world if forests stop absorbing carbon? Ask FinlandTrees and land absorbed almost no CO2 last year. Is nature’s carbon sink failing?

全球77%珊瑚白化,史上最大規模

因海水升溫造成大堡礁珊瑚白化的現象。圖片來源/The Ocean Agency

【路透社】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表示,自2023年2月以來,全球正歷經史上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隨著氣候變遷導致海水溫度破紀錄,全世界有77%的珊瑚礁面臨導致白化的熱壓力效應,已有74個國家地區受到影響,且影響範圍擴大中。

科學家先前預測,全球暖化達攝氏1.5度時,高達90%的珊瑚礁將會消失。最新記錄的白化現象進一步證明,珊瑚礁在升溫攝氏1.3度時就達到一個不可逆轉的臨界點。珊瑚死亡,將對海洋健康、自給捕魚和旅遊業帶來可怕的影響。

據估計,已有14%的珊瑚在前兩次白化事件中死亡。科學家呼籲今日在哥倫比亞展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高峰會(COP16),應召開有關珊瑚的特別緊急會議,由各國領袖討論避免珊瑚功能性滅絕的最後策略,包括進一步的保護措施及資金來源。

(原文:Exclusive: Global coral bleaching event expands, now the largest on record

最新報告:全球糧食生產面臨缺水危機

氣候變遷、破壞性土地利用和水資源管理不當,是導致全球水循環失衡的重要因素。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NBC NEWS】全球水經濟委員會(GCEW)近日發布報告示警,全球已有一半的人口面臨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且比例持續增加中;倘若對缺水危機毫無作為,在2025年底前全球過半糧食生產將陷入風險。

氣候變遷、破壞性土地利用和水資源管理不當(例如約80%的廢水沒有回收),是導致全球水循環失衡的重要因素。在2050年底前,這個缺水危機可能造成全球經濟成長平均下降8%,這個數字在平均收入較低的國家甚至會翻倍。

(原文:Half of all global food threatened by growing water crisis, report says

全球用電量激增,各國減碳挑戰大

已關閉的三哩島核電廠的冷卻塔,該核電廠將於2028年重新開放,為微軟資料中心供電。圖片來源/wikimedia

【紐約時報】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全球電力需求成長速度比預期快,導致各國更難減少碳排放量及減緩全球暖化。

根據IEA近日發表的《2024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24),在未來十年,由於新工廠、電動車、空調和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激增,全球每年增加的電網電力需求將相當於日本的年電力需求。該機構目前預計2035年全球電力需求,將比去年的預測高出6%。

為了阻止全球暖化,許多國家已承諾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然而,這個目標變得遙不可及。從現在到2035年,各國建造低碳電力的速度需要是目前的兩倍,才能實現其氣候目標。

(原文:Global Electricity Demand Is Rising Faster Than Expected, I.E.A. Says

環團呼籲:加強源頭減塑、注意廢塑膠流向

塑膠回收場分類不同材質的塑膠容器,壓縮打包成塑膠回收磚,待運送至再生處理廠。記者陳靖宜/攝影

【環境資訊中心】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減塑政策實行20餘年,塑膠產業規模仍龐大,每年進口塑膠高達1300萬噸,更有廢塑膠進口,近十年間平均每年24萬噸,多做為產業用料,最大宗來自日本,有些遠自英國、荷蘭進口而來的廢塑膠,價格每公斤最低只要5元。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擔憂,這些廉價廢塑膠多半是是混雜多種材質、品質參差不齊或有處理困難的廢塑膠,可能作為SRF(固體再生燃料)原料或遭棄置,呼籲政府多注意廢塑膠流向。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陳俊融則強調,環境部已禁止國內SRF製造廠商使用進口的廢塑膠。

根據環境部物質流盤點數據,2022年廢塑膠處理量高達278萬噸,較2018年增近一倍,其中多數進到焚化爐,嚴重排擠一般家庭垃圾焚化量能。看守台灣協會呼籲加強減塑政策力道,從源頭減少塑膠使用,完善回收體系。

(原文:台灣每年進口24萬噸廢塑膠 每公斤最低5元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