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九屆氣候峰會(COP29)今年首辦數位化日,發表「綠色數位行動宣言」,呼籲各界合作加速發展有利於解決氣候變遷的數位化工程,日新月異的AI人工智慧更被寄予厚望,但有專家學者提醒,氣候數據蒐集上的偏頗及資金來源仍是待解決問題。
COP29主席巴巴耶夫表示,首辦數位化日是將數位科技納為轉型工具,象徵氣候行動的新篇章,他認為從利用人工智慧來建立氣候模型到優化再生能源系統,數位科技的進步有助於全球加速找到永續的解決方案。
人工智慧全球合作組織(Global Partnership on AI)二○二一年做成報告,點出AI對氣候變遷的四大助力包括將大量原始數據化為有用的氣候資訊、強化氣候預測、優化能源系統及加速建立科學模型和發現;氣候變遷AI等民間組織昨也在COP29討論對付氣候變遷的數位化工具,有與會者指出,AI高度強化對氣候變遷預測,尤其針對罕見災變,儘管紀錄太少,仍可透過AI做風險評估,建立務實、客觀的預測模型。
聯合國外太空事務廳代表Lorant Czaran說,他記得廿年前發生的南亞大海嘯,他們花了三周才接收到高畫質圖像並傳給相關單位,再花一到兩周分析做成衝擊報告,如今有AI幫忙,最快幾分鐘就能完成數據分析,不過他也表示,這些氣候觀測數據很多並非免費,必須從民間公司購得,縱然有數位化技術分析,沒錢購買數據也是枉然。
有與會者提醒,各國數位化程度不一,就像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得以使用網路,但在非洲僅有四成左右;全球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有AI解決方案。
德國環境規畫師Patrick Büker也呼應,現階段有很多氣候數據都來自北半球(指已開發國家),他觀察到很多氣候數據在南半球(指開發中國家)是漆黑一片,若希望AI能夠做出準確的氣候預測,必須給予完整氣候數據。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